• 38阅读
  • 0回复

小“吵”村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3
第4版()
专栏:通讯

小“吵”村纪事
夏季大忙时节,记者来到安徽省肥西县馆驿公社爱旗大队小“吵”村。准确地说,小“吵”村应为小巢村,因为这里的人爱斗嘴吵架,所以人们管它叫小“吵”村。
小巢生产队从1966年到1978年,社员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未超过50元,年年吃国家返销粮,有八个三四十岁的男社员娶不上媳妇。俗话说:“穷生气,饿叽咕”。这就造成这个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未讲三句话,就要拔拳头”。公社、大队干部蹲在村里,社员们照样打架,弄得干部们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小“吵”村的人都是蛮中投胎的,能干,但好斗。
1978年冬,这里实行包产到户后,生产节节上升,去年全队粮食总产达18万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5年增加1.2倍。今年夏粮、油菜籽又获大丰收,全队一季卖粮、油每人平均的收入就达八十多元,超过过去全年的农业收入。近两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全队没有发生一起吵嘴打架的事。
为什么“吵架村”一下变成了“和睦村”呢?生产队副队长张其洲对记者说:“过去我们队里吵架多的原因,表面看来是‘穷了吵,饿了叫’,实质上是对那个好歹不分的政策发泄不满。那时,干的不如站的(滑头社员),站的不如转的(干部),社员心里天天窝着气,喷着火。一点‘小火星’就会引起一场‘大发火’。每天派工出工,每月评工记分,每年年终分配,都是大吵大闹的时刻,越是大忙,争工论分越厉害,吵架也越多,三句话不投机,就要拔拳头。”说到这里,有几个社员插话说:那时骂人的话,最流行的是“你吸了我的血汗,我白养活了你一家”。接着,张其洲说:“咳,现在多好!联产计酬,超产归己,真正多劳多得了,哪还会吵架?”
记者问:“包产到户后,争水争牛争农具等矛盾突出了,还会不会再吵呢?”
社员童贤忠抢着回答:“包产到户头半年,我们这里也发生过‘争耕累死牛,争水打破头’的事。后来,大家觉得老是这样争吵下去,各家的田都种不好,还是得心平气和地商量个办法。譬如,我们这里最突出的是水利矛盾,全队四口塘,每口塘管二三十亩田。水总得从上流到下,为了加快耕种进度,社员就以换工形式,先集中到上水田耕耙、栽秧,再逐块往下水田干。平时管水‘一把揪’,固定专人,这样水利矛盾就解决了。至于耕牛、大农具,社员可以自由结合,几户合用,自己协商喂养牲口、维护农具的办法。”张其洲接着说:“过去吵,主要是分配政策有问题,社员自己解决不了,只好一年年吵下去;现在有一些生产环节上的矛盾,社员自己可以协商解决,也就不再争吵了。”
记者在小巢村看到,社员在使用水利、农机、耕牛时,都进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在育秧、犁田、栽秧中,也因各人技术高低、劳力强弱,普遍进行了换工互助。记者还访问了三对过去一碰面“鼻子里就打哼哼”的“前世冤家”,现在他们都亲如弟兄,端着碗在饭场碰头,都要换菜吃;赶集上街非要邀伴同行不可。
离开小巢村,记者又访问了三个区的二十多个生产队,才知道:这种“吵架村”变成“和睦村”的事,在全县到处都有。
新华社记者 沈祖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