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政府扶植下争取进一步好转 上海棉纺业稳步前进 有些资方仍有依赖思想应克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19
第2版()
专栏:

  政府扶植下争取进一步好转
上海棉纺业稳步前进
有些资方仍有依赖思想应克服
【上海讯】解放日报消息:沪市私营棉纺业,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五月份起逐步复苏,最近已开始好转。据统计:六、七两月份三十八家开工纱厂百分之九十获得配棉代纺,代纺棉纱均占各该月份生产总量的一半。实开锭数亦均占各该月份可能开工锭数百分之七十一,每周开工班数则由六月份的七班增加到七月份的八班。根据八月份的加工计划,代纺纱为二万七千一百零七件,较上月增加百分之十点七,将占同月份生产总量百分之七十二,生产上表现出稳步前进的趋势。如五月份仅有鸿丰及大丰等个别厂家达到保本,而最近大部厂家如中纺、大同、申一等亦已接近保本,部分厂家如仁德、荣丰等厂达到保本,若干厂家如鸿丰、兆丰等则已稍有盈余。当然,继续争取好转和保本生产,仍为各厂当前的重要课题。
好转的主要原因,除政府扩大加工计划,先后调整工缴标准外,且在五月二日到六月十五日市场棉价上涨期间,花纱布公司先后挂牌出售棉花二万九千零四十七点四九担;公营纱厂亦同时放弃应得配棉,将棉花联购处全部存棉及继续收购的棉花,悉数配给私营各厂,使各厂不致因原料缺乏和成本增高而影响生产。同时,纱厂同业公会为配合政府稳定棉价,照顾自纺各厂,从六月十五日起实行有计划的购棉,各厂不再自行采购。这样,就保证了棉价的稳定。
此外,花纱布公司将使花纱价格比例趋于正常,曾多次主动提高棉纱牌价。如在六月二十六日每件纱提高十五万元,七月二十四日又提高二十万元;每件二十支纱的换棉率亦由六月中间的五百余斤增至目前的六百余斤。
另一个促成好转的原因,是职工们的生产节约。大部工厂的工会均面向生产,团结资方,并订立劳动公约,尽量争取减低每件纱的用电量及用棉量,并提高生产效率。有个别的厂并展开了生产竞赛。据统计:开工厂家六月份每枚纱锭二十小时平均产纱量已达○·八一三磅;七月份由于气候关系,稍形降低,但仍维持○·八○四磅。这对于减低成本,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若干厂工会不够重视生产,有些职工没有从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打算,工作不起劲,产量较低。如永安各厂七月份平均出数仅○·七磅,落在一般水平之下(据说由于该厂高级职员拿暗贴,领两份薪水,也影响一般职工的生产情绪)。尤其是永安三厂,现已成为纱厂中出数最低的一家。还有个别厂家的部分职工,不明了生产是为国家增加财富的意义,对政府委托的代纺代织,工作很认真负责;但对本厂的自纺自织,工作就比较马虎,次货也比较多。这些偏向还待努力纠正。
再一个促成生产进一步好转的原因,是生产转趋稳定后,一般资本家的信心提高,开始改造了企业本身。如申新系统六个厂于五月八日成立总管理处,使近四十万枚纱锭由分散经营转为集中经营后,已初步拟订了经营标准及简化成品种类,减低了生产成本。德丰纱厂经多次劳资协商,适当精简机构,大大减少了浪费。其他中纺一、二厂,大中一、二两厂皆在酝酿合并机构,以降低成本。
又困难较严重的工厂之一的荣丰纱厂,由于资方勇于改造,在精简中,裁汰经副理及总副稽核等高级职员五人,及拿干薪的“顾问”十人,终于在职工的支持下,挽救了危机,且已做到保本。华阳纱厂在五月下旬由香港运回外棉五百包。大同纱厂决由香港调回十五万港币作为保本生产的资金。这说明已有不少私人纱厂都在争取自力更生,是很好的,但一般地说,还有些资本家存在着长期依赖政府的思想,片面要求提高工缴,却忽略了自身的改造。也有的厂家怕“麻烦”,缺乏精打细算的习惯,认为精简节约是“小事情”,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进步较慢,距保本尚有相当距离,永安纱厂就是一例。还有些资本家重视改造机构,但总想在工人头上打算盘,很少自己想办法。如中纺纱厂资方提出在两厂合并后,要精简工人三百零三人。但经劳方根据各车间的调查,证明它是不合理的。第二次就修改成为精简工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再经劳方根据各车间实际需要,并想办法多开布机,结果一个人都用不着精简。
最近,由于花纱比价渐趋正常,私营厂家已有减少代纺、增加自纺的趋势,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有些厂家见到自纺有利,自己却又不在计划以外去设法解决原料问题,仅希望政府把赔本运进的外棉以市价出售,这是违反公私兼顾政策的。其次,是停工已久的申新纱厂,事先未与工商局等有关机构联系,也没有周详的生产计划,擅自复工。这些都应注意改正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