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常驻“水晶宫”“乐在其中”——访守卫在喜马拉雅山上的边防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4
第4版()
专栏:通讯

常驻“水晶宫”“乐在其中”
——访守卫在喜马拉雅山上的边防战士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驻守喜马拉雅山的西藏军区某部一连。
一连驻守的山口海拔四千三百多米,每年有八、九个月的冰冻期,经常刮七、八级的大风。人们说这里“一山分四季”。初夏5月,山脚下阳光明媚,杜鹃花盛开;半山腰云雾茫茫,寒气袭人;到了战士们驻守的山顶,则是一片冰雪世界。公路上、阵地上到处覆盖着两三尺深的积雪。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少战士当兵三、四年从未脱过棉衣。
山高、谷深、寒冷、荒凉,在这里生活很不容易。山上没有水源。夏天,战士们剪开罐头盒拼接成一条条水槽,把屋檐水积蓄起来备用,冬天就用冰块化水。半年雨水半年雪。
但是,不管环境多么艰苦,边防战士在这里扎下了根,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阵地。
在九班的地堡出口处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夏住水帘洞;下联:冬住水晶宫;横额:乐在其中。这“乐在其中”就是边防战士的精神风貌。
九班住的地堡里终年湿漉漉的。夏季一出太阳,山上的积雪和冻土便开始溶化,壁上不断渗出水来,流水滴滴嗒嗒,真象“水帘洞”;有时满地淌水,要用脸盆往外舀。一到冬天,顺壁而下的雪水就冻成晶莹的冰柱,长达一、二尺,“水帘洞”又变成了“水晶宫”。
不住在这里不行吗?战士们说:“不行!这里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前哨阵地!只要人民睡得暖,我住坑道不觉寒。”
听战士们说,去年,一班临时住在一间木板房子里。春节期间连降三天大雪。狂风卷着暴雪无情地从门缝、窗缝、墙壁缝往里钻,战士们的床铺盖上了一层白雪。木柴也被积雪打湿,不能生火取暖。尽管后勤部门下发了皮褥子、毛皮鞋等御寒物资,还是难以抵御大自然带来的困难,大家冻得直跺脚。用煤油炉好容易烧熟了饭菜,副班长冯乔明看到房子太冷,就提议上床围着被子吃。于是,每人端个碗坐在被窝里吃了起来。那天正是大年初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成四句:“雪山就是我的家,不怕风吹冰雹打,胸中装着十亿人,再苦也能把根扎”。
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着人。风雪喜马拉雅山上的边防战士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变得豪壮而坚强。
来自“天府之国”的战士冯登勇是个高中毕业生,他象许多知识青年一样,把部队生活想得很浪漫。1979年入伍来到这冰雪世界,他抚弄着从家里带来的小提琴,奏起了思乡之曲。但是,老战士那种“乐在其中”的精神,亲人来信的鼓励,使他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他操起小提琴奏起雄壮欢快的乐曲,战友们伴合着琴声歌唱。歌声在喜马拉雅山上飘荡。
战士们谈到了机枪班副班长李培书。他的家在风景如画的长江边上。1976年入伍时,他说服了在公社当广播员的未婚妻,来到西藏边防。一晃三年,他一直坚守着哨位,可那位姑娘却渐渐情淡心变了。去年初,家里又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封信后,这个姑娘觉得远隔天涯的边防战士可敬不可爱,也断绝了关系。失恋是痛苦的。但李培书觉得:爱情是崇高的,志同道合的伴侣才有幸福。他抚平了创伤,更深地爱上了阵地,爱上了哨位。老战士复员下山的那天晚上,他为了照顾班里的三位战友,冒着风雪和零下20度的严寒,整整站了一个通宵的岗。战友们问他怎么想的,他说:“为祖国人民吃苦受累是光荣的,没有边防的安宁,哪有国家的富强,个人的幸福!”
新华社通讯员 刘盛福 冯玉光
新华社记者 张维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