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献身于玉米育种事业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4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献身于玉米育种事业的人
本报记者 黄炳钧
南斯拉夫农业的育种工作成绩卓著,在国际上颇享盛誉。这些成就同献身育种事业的专家们是分不开的。记者访问了这样一位专家,他是泽蒙玉米研究所所长特里夫诺维奇博士。
研究所座落在贝尔格莱德市郊区,几栋现代化的建筑物掩映在大片玉米地之间。博士身材高大魁伟,精神矍铄,只是满头白发成了科研工作辛劳的见证。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到处摆着各种书刊。一盆矮矮的松树和几盆常青草,说明博士对大自然的热爱。办公桌上的玻璃花瓶里,插了几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显然在博士的心目中它比任何奇花异卉更为鲜艳诱人。
“您是怎样决定献身于农业科学的?”这个问题把特里夫诺维奇带回到他的童年。他出生在塞尔维亚西部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童年时代放学回家后总要到地里去干活。那时主要种玉米,吃的也是玉米。农民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苦,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战后,当他这个年轻的游击队员有可能选择专业上大学时,他毅然决定学农,以便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农民的笨重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怀着这样的愿望,他用三年半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从实习时期起,他就在泽蒙研究所工作。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富于理想,精力充沛,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玉米地里,有时一天工作15—16个小时。博士讲到这里深有感触地说:万事开头难呀!他搞玉米育种的最初七年,未获任何重大突破。但他坚持干下去,从别人和自己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他认为,已经失败的东西,不再去重复,就是成功的开始。一股不甘落后的劲头激励着他。南斯拉夫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种玉米,但产量一直很低。到他开始搞玉米育种时,每公顷玉米产量仅16公担,别说比不上产量最高的美国,就是离欧洲水平也差一大截。
1963年,他选育的第一批杂交品种——单交一号至六号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承认,其产量比当时国内最好的品种每公顷多产10公担。多少年过去了,这六个品种,有的至今不衰,有的得到改进。整个研究所共培育了80个杂交品种,特里夫诺维奇直接参与工作的有五十多个。全国二百多万公顷玉米地,有一半采用这个研究所培育的良种。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近62万公顷玉米地的平均产量达每公顷64.2公担。
特里夫诺维奇的成就同研究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泽蒙研究所由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研究所转为研究玉米的专业性研究所,汇集了原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批玉米研究人员。以优势的专门人材,根据科学的、合理的分工,使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专攻玉米这一课题,保证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果。研究所向特里夫诺维奇提供了最好的研究条件,他也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研究所的工作里。研究所由于对发展玉米生产作出了贡献而荣获南斯拉夫的最高奖赏——阿夫诺依奖。
特里夫诺维奇博士早年立志要以自己的工作来减轻农民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一愿望可以说已经实现,今天南斯拉夫农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泽蒙玉米研究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近5—6年来,每年免费培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名专家,还派出自己的专家到安哥拉等国帮助提高玉米产量。研究所每年出口四万吨玉米杂交良种,同我国等十多个国家保持合作。
特里夫诺维奇所长的国际合作活动很多,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从未间断过他心爱的选种育种工作。当前他致力于解决的主要课题仍是如何提高玉米产量。他还试图培育一些含油量高的玉米品种,通过改变玉米的成份达到提取糖、淀粉,特别是能作为能源的酒精。这当然还是比较遥远的事。当谈到自己的成就时,特里夫诺维奇博士总爱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中等智力的人,身体健康又肯干,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干了32年,总会做出一点成绩的。”这当然表现了这位世界闻名的玉米育种专家的谦逊态度,但同时也道出了一条简单的真理:对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在收小麦。南通社稿(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