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4
第8版()
专栏:书评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楚天高
到书店去走走,意外地买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非常高兴。
自从学了一点历史,我就一直对研究近代中国跟西方的关系发生兴趣。我觉得从广义文化史和社会变革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义早已超出传统的中西交通史的范围。回顾一下我们的祖辈是怎样从长期封闭的社会里走出来,开始去接触和认识一个广大而多样的世界的,看看他们曾经怎样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怎样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在这方面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确实是一件既能满足历史兴味,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都谈到了容闳的最早出洋和蒲安臣使团的首次出使。范文澜同志曾经大段摘引过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中国史学会的《洋务运动》资料汇编也选刊过志刚的《初使泰西记》(虽然把作者的名字错成了宜垕)。这两种书,我早就想能看到全本。可是,省、市图书馆没有;有的古旧书库里虽有,却不肯外借,也不能全本复印。这回用几角钱一本的代价,买到了渴望已久的这两本书,此外还有我从未见过的《航海述奇》、《环游地球新录》等早期出游欧美的记载,“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使我不禁满心喜欢了。
在我看来,“包罗近代所有重要出国记载,初编书目定为60种”的《走向世界丛书》,至少有四个特点:
一是选题抓得准。丛书所收各书,都是罕见的早年到欧美日本游历的人的记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社会、经济和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作者来看,容闳、斌椿、志刚、郭嵩焘是首开出国纪录的人,曾纪泽、李凤苞、薛福成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徐建寅和李圭是到西方国家学习技术、考察实业的人材,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是变法维新的思想领袖。他们既属历史名人,又是文章妙手,所写的国外游记和日记,史的价值与文的趣味兼而有之。而这些记述,旧学者认为是“新闻”,不列于著作之林;新文人则见是木刻线装,往往视为古籍,成了“双不管”,多少年来甚至连书名也无人提起。
二是指导思想明。丛书的编者有一篇总序,其中一段云:“‘洋为中用’是我们今天的主张,也是十九世纪先进的中国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不也是‘洋为中用’吗?当然,随着接触和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慢慢地看出:仅仅学一点‘长技’,搞一点坚船利炮,还是不行的。‘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行不通,就只有革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在1878年出国以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才立下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志和信心。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也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记念的。”从已出的十余种丛书来看,确实是前人的足迹、后人的借鉴,丝毫也没有脱离这一个总的思想。
三是编辑很在行。丛书已刊各种,都讲究版本,认真校勘。对旧本的错字,尽量作了校改。如《西学东渐记》,即用容氏英文原著校正了徐、恽二氏多处误译。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虽经梁启超等人五次校阅,这次丛书编者又细心校出了四十余处错脱倒字,列有校改记。书中许多译名,今人已不易通晓,则附加注释,以利读者。特别可喜的是,主编丛书的钟叔河在每种书前都撰有专文,评介作者及本书在中国“走向世界”上所起的作用,见解独到,材料新鲜,颇能帮助读者理解和研究各书,成为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四是出书很集中。过去的丛书,大者如《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小者如《开明青年丛书》,全都一出就是一批,购买阅读都称便利。现在丛书牌子不算少,缺点一是题目大而空泛,二是出书实在太零碎,往往一年半载出不上几本。《走向世界丛书》则不然,第一辑十种整整齐齐列在书架上,很是壮观。听说第二辑十种又快要陆续出版了。责任编辑和专文作者全是一人,这也真正难为他,不由得我不佩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