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阅读
  • 0回复

抗日战争中的地道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19
第3版()
专栏:人民园地

  抗日战争中的地道医院
  刘任涛
参观了全国卫生展览会的军队卫生勤务馆,我好象重温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壮烈的史诗。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军民和医务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和敌人英勇斗争的史迹。
我们参观时的向导是曾经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在华北敌后进行对敌斗争的朱挺同志。在他生动而详尽的讲解和描述下,我们就好象真是到了地道医院一样。
从一九四一年“五一”起,日寇向晋察冀边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大举屠杀中国人民。边区军民在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道战术。医务工作者为了在战斗地区医救伤员,也建立了地道医院。
展览会中陈列的是平津保三角地带农村中一个地道医院的模型。在一间用苇子盖成的平顶房顶上,一位扎着头巾的农民坐着向远方了望。屋下是厨房,一个农妇在灶旁喂孩子吃奶。揭起铁锅,灶底就是地道医院的入口。进去的人要先将两脚放进去,顺着弯曲的洞身爬下去。在地下五尺左右的深处,有一个“卡口”(注一)。通过“卡口”,是横行的隧道。在横行的隧道里,有一个陷阱。从陷阱上所架的木板上爬过去,通过了“上翻口”(注二),隧道便转向上方,通进一个可容七八人的大洞。洞壁上点着油灯,有三个干部在开会。向导同志告诉我们:大洞高过隧道,可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空气重,进来后就会沉到陷阱里。从会议室再回来,走到一个“下翻口”处,向前进行,就到达一个洞口。走近一看,下面是水,上面是天,洞口就在井壁上。一位老大娘,正把吊桶浮在水面上。对面井壁上也有一个洞口,里面伸出一只手来,将一些文件投在木桶里;水桶就上升了。向导告诉我们:这是输送情报和伤员饮食的方法之一。通过井水上面临时搭成的木板桥,走到对面的隧道,继续前进,我们又碰到形态不同的“卡口”和“翻口”,先后参观了病室、手术间、厕所、仓库、药房和空气调节室(注三)等。路上还见到一位看护员,用一辆小车从手术间送伤员同志到病室去。顺着弯曲的狭小洞身,向地面爬升,忽然头顶碰到了石块。移开石块,就爬出了洞口。这石块原来是坟前的石桌。将石桌再盖住洞口,外边就看不出丝毫痕迹。
这种洞里套洞、设备完善的连环地洞,最大的可以容纳一千余人。其形状则随地形和情况而变更,有插板洞、梯田洞、菜窖洞、苇沟洞……之别。在这些地道医院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依靠着当地农民的掩护,就在敌人的身侧进行着治疗伤员的工作。常常有这种情形:当敌人正在屋里喝酒作乐时,下面的地洞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却正在从容地替伤员治疗着。
我访问了长征老医务干部、曾任原晋察冀边区八分区卫生处长的廖明亮同志。他在一九四三年三月间奉命到冀中负责地道制药小组工作。他在河北饶阳县大宗驾庄掘了大小十九个连环地洞,布置了各种制药场所。地道的主要出口是在一位寡妇魏大娘的家中。魏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我们进行地下制药工作。这些地道药室正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但敌人虽然先后来庄上搜查二十多次,由于当地农民的掩护,地道药室终未被敌人发现过。
但其间曾发生了一件惨案,那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完县野场石沟村的农民们,为了不肯向敌人讲出八路军伤病员们的隐藏地点,全村男女老小一百五十多人被日寇用刺刀和机枪集体屠杀了。而地道医院却终于未被发现。这种伟大的英勇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光华!
现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基本上已得到了胜利。回忆起当时那种艰苦奋斗克服万难的英勇事迹,我们更有信心来巩固我们胜利的成果,来保卫世界和平!
(注一)卡口——隧道狭窄处:口外仅容一人爬行,向内面较宽大,可容二人。卡口并设有木制活门,可自由开闭。门外涂以厚层泥土。门关时地道即似绝路,又可防御毒气及水火进攻。
(注二)翻口——与“卡口”相似,设备及作用亦同。惟通过此口后隧道即变形,或上下、或左右。故有上翻口、下翻口之称。
(注三)空气调节室——此室与各洞室相通,利用民间旧式风箱向地面排气。以补隧道与各洞室所有“气眼”之不足,并可驱散敌人所放毒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