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马里的民族教育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6
第7版()
专栏:

马里的民族教育事业
何向非
马里历史悠久,曾为非洲文明作出过贡献,素有“西非文化摇篮”之称。早在十六世纪,马里西北部的庭巴克图就曾是伊斯兰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当时,该城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金盖雷贝尔大清真寺,寺中附设一所大学和图书馆,邻近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青年,乃至遥远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学者接踵来这里求学和著书立说,传播伊斯兰文化。但是,独立前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马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而仅有的几所中、小学校,散布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它们几乎全是殖民者办的教会学校,殖民主义色彩甚浓。
1960年马里独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马里政府为逐步清除教育领域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经费,培养本国教师,增办学校,普设助学金,并设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者。近几年来,还在一些小学试用民族语言教学。20年来,马里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独立初期,全国只有354所基础学校(小学到初中,学时共九年),54,540名学生;13所中学,2,569名学生。1978—1979学年,基础学校学生已达37万名,中学生二万名,大学生6,000名。国家每年还选派一批学生和进修生去外国留学深造。
独立后,马里政府先后开办了初等、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了不少本国教员。目前,基础教育已经实现教师
“马里化”。高中和大学虽然一时还难以做到这一点,但外籍教师和马里教师在数量上的消长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出色的扫盲工作是马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另一标志。独立初期,马里曾用法语扫盲,但收效甚微。1965年改用全国较为通行的民族语言班巴拉语扫盲,并成立全国扫盲委员会,普遍开展扫盲运动。嗣后,扫盲中心宛若雨后春笋,在马里国土上纷纷建立。1967年,全国共有2,500个扫盲中心,成年人特别是妇女踊跃参加,多达11.1万人。1978年还加用桑海、多贡等民族语言扫盲。
马里族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重不断加大,1978年和1979年均超过国防预算,居第一位,致使国家的财政负担过重。因就业门路有限,国家每年安排大批大学毕业生工作相当困难。为减少大学毕业生的数量,1978年马里政府作了两项决定,一是高中毕业生入高等学校,不再凭毕业考试成绩,改用全国统一高考择优录取的办法;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再由国家直接安排,而要经过考试方能进入公职部门工作。大、中学生强烈要求取消上述两项决定,并从1979年11月起多次举行罢课。1980年11月,经与学生对话,政府宣布取消高考决定,并许诺研究新的办法取代就业考试。此外,马里还存在学校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基础学校尤其是大、中学校过于集中在首都巴马科和各大区首府,边远地区的青少年难享就学机会。对此,马里政府已予以重视,提出要逐步实现“教育地区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