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谈礼宾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6
第8版()
专栏:

谈礼宾改革
李洛
最近报载,南斯拉夫政府为了节约开支,制定了一套简化外宾来访和政府人员出国访问的礼宾活动制度,对于外国元首、总理、议长,以及部长等各个不同级别来访者的接待,从逗留时日、接待人数、宴会次数,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并通知外国驻南使节,今后南斯拉夫各级代表团出访,一律不举行答谢宴会。政府作出这一规定之后,立即付诸实施。例如不久前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米雅托维奇访问意大利,全部随行人员不超过十人。
我认为这种事做得好,值得我们参考乃至仿效。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对外礼宾规格是隆重而豪华的,即使在六十年代初期汽油供应紧张的时候,一位外国元首或总理光临,到机场欢迎的小汽车少则四五十辆,多则七八十辆,还要用大卡车运送欢迎群众数千人,其中不少是戴红领巾的中小学生,让他们到机场围成一圈,向外宾欢呼跳跃,严冬酷暑亦不例外。三中全会之后,这种礼宾仪式有了改变,国宴和接待外宾宴会、文艺晚会、游览名胜古迹等等的陪同人员,以及新闻报道,都作了精简。但这种改革,我觉得还不如南斯拉夫彻底,而且还有上行下不效的情况,就是有些部委、人民团体依旧各行其是,不按国家规定办事。主要表现在宴会多,陪同人员多。按现行的礼宾规定,每一起外宾只举行宴会一次,也曾有过“从简”的号召,可是事实呢?宴请虽只“一次”,但餐值则可以自由通融,陪餐的人数并无限制,常常陪客是外宾的三至五倍。外宾到外地游览,除了接待单位要派至少一位地位相当的陪同者外,还得加派一个以上的翻译(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某些涉外单位的负责人能直接用外语者很少很少)。再加上层层加码,到了参观地点,就形成了一支可观的“队伍”。中国烹调是举世闻名的,让外宾欣赏一下这种“文化”,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是一次宴会要上十几道菜,使外宾吃惊乃至提出批评(或者当面讲,或回国后写文章),总未免过分了吧。为什么要邀请和接待外宾?谁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为了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业务联系,以至促进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等,可是达到这些目的,单靠丰盛的宴会行吗?还有一个业务对口的问题。我们的陪同人员,常常有职位相当但业务并不熟悉的情况。姑且不讲工农业的先进技术问题了,在参观名胜古迹的时候,也有过外宾问起某座建筑、某幅壁画始于何年,而我们的陪同人员竟瞠目不知所对的事。这正好证明胡耀邦同志在庆祝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所说的,“我们大家对昨天的中国,不是懂得太多,而是懂得太少了。”
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还是一个没有达到高度文明的国家,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我们还得精简节约,我们的外事工作也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们希望也能象南斯拉夫那样,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礼宾准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