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苏河区的艺术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6
第8版()
专栏:漫步纽约

苏河区的艺术馆
冯亦代
在我心里,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似乎是美国文学艺术的圣地,那里聚居着一些贫困而有才华的青年人。他们探索、思考,有一天在美国的文坛艺苑里崭露头角,甚至成了大师。但是当我和美国朋友谈起时,他们说:“你来晚了,如今格林威治村大都改建为公寓高楼;文艺的中心已经移到了苏河区。”
于是,我们到了苏河区的西百老汇。这里原来有许多房屋是作仓库用的,眼前大都改为艺术陈列馆了。时间已近黄昏,我们匆匆地从这一家看到那一家。
波泼(POP)艺术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艺术家以罐头、路牌、弃物、广告、人的断肢残体等等绘入画面,或是把实物如木材、布匹、金属品嵌入画面或雕塑品。这一流行艺术现在逐渐过时了,代之而兴的,是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题名,但也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作品既对不上题名,题名也不能说明作品的含意。也许我终究还是个凡夫俗子,欣赏不了这些“高超”的艺术。
在一处,整个陈列室的壁上都挂着一些象中国画的手卷那样的画幅,上面画着长条的色彩从浅到深,或上下是淡色,中间是浓色,红、黄、青、蓝、紫……各色俱全,然后在画幅的中腰,画一条细黑线,两端写上地名。画的题名是《天边》,可我端详了许久,也捉摸不出天的感觉来。
有一间陈列室里则挂着一幅幅如花布的画幅,我原以为这些是纺织品的设计,但一看其中有一张的题名是《都市》。也许画家把市区的色彩都凝聚在这幅画上了,可要使读画人能有如画家同样的感觉,我认为并非易事。
在O.K.哈列斯陈列馆里,我看到了些我能看得懂的展品。一件是杜恩·汉森用聚乙烯化合物制成的彩色雕塑《撑双拐的人》。这是座真人大小的塑像。一个戴眼镜留短髭的年轻人坐在椅子上,一手拿了杯饮料,一手拿着一副拐棍,双腿伸向前面,左腿从膝头上方开始一直到脚,全缠着绷带,只露出五个脚趾。他正皱着双眉,无助地摊在椅子上。这座塑像放在正对进口的地方,乍一看,真以为有个人坐在那儿休息。特别是他右方的陈列品,是咖啡馆里的两张小桌,坐着食客,有的看报,有的谈话,栩栩如生;而我看了好一会,才醒悟到这是塑像,不是真人扮演的。所以对波泼艺术,也不能一笔抹杀。
这里还有缪列尔·卡斯达尼斯的布匹与松脂合成的雕塑。塑的是个头戴披巾的妇人,斜倚在椅上,虽然颜面只是一整块布,却可以意味到她累了,她正在休息。整块褶纹重重的布幅下,可以看到轮廓显然的体型。我为作者的高超技巧,感到吃惊。
最使我看得莫名其妙的是西百老汇393号楼上陈列的华尔脱·德·玛里亚的雕塑《断裂的公里》。这是用500根灿烂的圆铜棍组成的。每根铜棍截为2米长,直径5厘米。500根铜棍平摊在地上排列成5行,每行首尾的铜棍之间相隔较宽,愈到中间排列愈紧。全部铜棍共重183/4吨,如把它们接连排起来,就达3,280英尺,亦即一公里。在观众头顶上有强烈的灯光照射全部雕塑,令人眼光缭乱。我看了又看,就是参透不了这一艺术品的命意来。
可是这五行灿烂的铜棍,却深印在我的心上,不能或释。一晚,我因为连打几次电话都占线,心里不免烦躁起来。突然这金光灿烂的五行铜棍出现在我的眼前,顿时我的烦躁平息下来,我想这也许是超工业时代的艺术家主旨所在。以后在美国的日子里,每逢我烦躁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想想这幅画面,心情复归平静。当然,我的感觉不一定就是艺术家的初意,但我获得了舒适与松弛的心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