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三千?头八百斧 巧手建设新农村——访上杭县才溪公社“泥水世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9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三千?头八百斧 巧手建设新农村
——访上杭县才溪公社“泥水世家”
福建西部龙岩山区才溪河两岸的农户中,泥水匠人特别多。当年全乡人口不过八千,就摆开“三千榔头八百斧”的阵势,福建省内州府,邻近的广东、江西的通都大邑,都有才溪匠人的杰作。
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工大众手艺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养不活自己,顾不了家。正象一首才溪民歌唱的:作田人家空米仓,做衫师傅烂衣裳,泥水师傅没屋住,木匠师傅篾缚床。当年泥水技艺最好的王仲玉也不例外。1927年井冈山上插红旗,才溪乡急起响应,王仲玉被推选为才溪区苏维埃主席。1932年秋天,毛委员到才溪乡,发现乡里的泥水匠人很多,在召开工人调查会时,特地请泥水师傅坐了“上席”。才溪的泥水工人,在革命的号召下,纷纷参加赤卫队,参加红军。王仲玉光荣牺牲之后,他14岁的侄儿参加了红军。不少“泥水世家”,同王仲玉家一样,成了革命之家。他们对苏维埃的徽记——镰刀和斧头——格外感到亲切。
解放后的第三年,一位老红军从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才溪,挨家挨户地看望乡亲,把130个泥水工匠介绍去南京做活、开眼界。这一回,王仲玉的另一个侄子王瑞焕也提起泥瓦刀去了。一向在乡间土打土闹的才溪人,进得城来,见了大世面,学会了搞钢筋水泥、现代化建筑。这些新技术传回才溪,亲帮亲,邻教邻,才溪匠人如虎添翼,本事更大了。
但是,在前些年操刀建房却遭到非难:
“建房赚现钱,人心难归田。要把劳力卡死,不许泥水匠外出”!
“千把泥刀出门,几万现金入屋,这是资本主义倾向!”
农民,似乎只有种粮才算正路;要想干点别的活么,小心割你的“尾巴”!
才溪农工都想不通:祖祖辈辈种田兼做泥水,为什么今天要让大家扔下泥瓦刀?
上杭县才溪公社社队领导有主见,把泥水业当作“骨干副业”,当做致富的一个正经门路。他们作出决定,就地聚才成立了建筑队,后来扩大为建筑社,是才溪人民公社的社办企业。公社专门挑选两个“泥水世家”出身的党员干部,加强建筑社的领导。在十年动乱期间,许多乡村的泥水匠人、泥水队,横遭砍伐,纷纷散架,才溪的建筑队伍却抱成一团,坚持下来。
粉碎“四人帮”以来,发展更快。数以百计的泥水匠成了一专多能的行家,泥、木、钢筋等活都会。建筑社陆续添置一些机械设备,掌握一些新的技术,不仅能盖简朴实用的民房,能修葺古香古色的建筑,还能建造坚实宽大的仓库和六层高楼了。
才溪泥水匠人走的这条路子对不对,还应该不应该继续朝前走?请看下面三笔账:
一是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个建筑社现有固定资产二十一万多元,流动资金十二万多元。1980年建筑社收入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多元,占才溪人民公社社办企业收入的89%,占全公社三级农副收入的38.5%,建筑队扣除生产管理费用、税款、折旧费和工匠的工资之外,还向公社上交利润十三万五千一百多元。
二是应了国家和群众之急。社、县、地区各级要搞基本建设,群众要盖民房,哪能光靠国家建筑公司!特别是偏僻山区,三请四求也难得把“国”字号的专业建筑队伍请进山来。而才溪就地组成的小建筑社,固定技工只二百来人,农闲时加点临时工,队伍有增有减,干活随叫随到,能土能洋,几多方便、灵活!本社的中学校舍和县城上杭、专署所在地龙岩的一些大建筑物,都是出自才溪匠人之手。
三是改善了农工生活。近年来,建筑社拿出几万元,作为工人的福利费,社内职工实行公费医疗,退休工人可以领退休金。
象这样有利于国家、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人民的好事,为什么不多办一些呢!才溪既有专业的建筑社,又允许青、老匠人自愿组合或农闲单户经营,采取多种形式来发挥能工巧匠的专长,这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路子已走出来了,虽有一些坑坑洼洼,是可以踏平的。今后,再也不要随便竖起“止步”的牌子,挡住他们的去路了。
本报记者 黄际昌
龙岩地区通联站 李来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