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基础处理工程师张鸣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0
第2版()
专栏:

葛洲坝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了。多年来,勘测、水文、科研、设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了建设好长江第一坝,兢兢业业,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作出了贡献。 ——编者
基础处理工程师张鸣冬
葛洲坝一期工程完工以后,人们纷纷为这宏伟的工程赞叹不绝。也有的人看到奔腾咆哮的江水直扑大坝而来,总为大坝的安全担心。大坝能站得住吗?
要使大坝坚实地屹立在河床的基础上,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全世界失事的大坝中有三分之一,因为基础处理不善,造成了惨祸。
葛洲坝的大部分建筑物,座落在粘土质粉砂岩上。这是一种半似岩石,半似泥土的基础。它干的时候较坚硬,失水时就开裂,而一泡水就成了泥。为了保证工程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上,让子孙万代放心,负责基础处理的工程师张鸣冬,和同志们一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张鸣冬是与新中国水利事业一道成长起来的专家,跟岩石整整打了三十年的交道。他对各类坝基的地层情况非常熟悉,人们称赞他为“地下活眼睛”。尽管年过半百,但在葛洲坝工地上,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坝上坝下,忙个不停。
泥化夹层,是工程设计人员极感头痛的问题。处理失当,水就会从基础中大量渗往下游,使坝基遭到破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在基础内钻许多孔,从孔内把水泥浆或化学浆材用压力灌入基础中的裂隙里。这样就可将破裂的岩石固结成为密实的整体。但浆体灌入地下时,看不到,摸不着。稍有疏忽,就可能留下渗水缺口。在压力灌浆任务完成以后,张鸣冬把全部压水试验及灌浆的记录调来,结合地质资料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核算,发现在主体建筑物部位,还存在两个透水区,于是立即进行补充灌浆。
葛洲坝第一期工程胜利完工后。安置在坝上的成百架观测仪器,日夜监测、记录着大坝的各种变化。已经得到的数据表明:大坝的基础处理是符合设计要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