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举行大会 纪念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逝世50周年 韩英和张承先讲话,希望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和广大青年,重视杨贤江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0
第4版()
专栏: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举行大会
纪念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逝世50周年
韩英和张承先讲话,希望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和广大青年,重视杨贤江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大会,纪念我国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逝世五十周年。
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纪念大会,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韩英在会上讲了话,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作了报告。
杨贤江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生于1 895年。幼年刻苦好学。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等参加
“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学会的南京分会书记。1920年同李大钊、恽代英等七人被选为领导“少年中国学会”的评议员。从1921年起,担任《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近六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参加了革命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除主编《学生杂志》外,还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1924年,他同恽代英一起分工负责学生方面的工作。他积极投入了“五卅”运动,还参加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杨贤江同志被派到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担任《革命军日报》社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被迫于当年年底到日本避难,从事研究、撰写和翻译教育方面的论文、著作。1929年5月,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参加党的地下文委的领导工作,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由于他工作繁重、生活困难,积劳成疾,于1931年8月9日逝世,终年仅36岁。
杨贤江同志在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工作的十年当中,著译很多。据现在所搜集到的资料统计,他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短评、译文共三百多篇;写给青年学生的通讯有二百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约近千则。著有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根据社会发展形态来叙述教育发展过程的著作《教育史ABC》,以及我国第一部系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新教育大纲》。他还翻译了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平克维支的《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等著作。
韩英在讲话中说,杨贤江同志为我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和青年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革命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今天我们开会纪念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承先在报告中说,杨贤江同志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启蒙作用,对当时的青年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党在文化教育战线上一名忠贞而坚强的战士。在教育理论和指导青年的工作上,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史和青年运动史上有着光辉的地位。
张承先说,多年来,我们对这位革命先驱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够。希望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和广大青年,重视杨贤江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在党的领导下,为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教育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为把祖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会上,当年与杨贤江一起工作过的叶圣陶、吴亮平、李一氓先后讲了话,胡愈之、夏衍作了书面发言。董纯才也在会上讲话。他们在讲话中回忆了杨贤江光辉的一生。
出席大会的有首都教育界、共青团干部及上海市、浙江省的代表等共一千多人。大会开始前,蒋南翔、韩英等会见了杨贤江同志的子女。(附图片)
杨贤江同志像。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