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阅读
  • 0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0
第5版()
专栏:历史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唐宇元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中间,就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思想。这些知识分子,是在过去由政府垄断的“官学”被打破、文化典籍流入民间之后出现的“私学”代表人物。他们或者一人一派,或者几个观点接近的人为一派,从而形成几个有影响的学派。主要有孔丘、孟轲、荀况的儒家,墨翟的墨家,老聃、庄周的道家,韩非的法家,惠施、公孙龙的名家和阴阳等六家,如果加上农、纵横、杂,称为“九流”,再加上“小说”即为十家。每一家未必就代表一个阶级,一个阶级也未必就只此一家。又因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每一家往往分化为许多派,甚至派中又因人而异,各具特色,所以有“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情况。所谓“诸子百家”,正表示学派林立,群星灿烂。他们所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与法以及各种政治学说。每一问题的争论,对立的两方,也并非就是整齐划一,每一方在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这就使当时学说纷纭,思想活跃,人才辈出,即是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各家著作189家”,也未必能把那个时期的各种思想和著作全部包括进去。
当时有一些想图强称霸的诸侯王公,为着他们的政治需要,而盛行养士之风。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学士”“大夫”,也就得到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齐国的“稷下学宫”,就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其中象宋钘、尹文、邹衍这样的名流有76人,他们受到齐王的“尊宠”,赐为上大夫,住高门大屋,在那里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谈治乱之事,品评政治的得失。在这个学宫里,齐王并非“尊宠”一派,他礼待不同学派的人,让他们发表高见,互相争辩,然后选择对他有用的学说。这曾使不少的学士大夫,包括孟子、荀子在内,愿意从不同的国家,千里迢迢,负笈而来,人数多达千余,形成东方的文化中心。
有了这样的土壤和气候,学士大夫们的思想尽可以驰骋,使各种学术思想得以发展,自成体系,这就是荀子说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学士大夫们在这种思无顾虑、言说“放肆”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一些思想和主张不合当权者胃口,但当权者对他们也只是采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办法,很少有“杀学士”、“起禁锢”的事,加到他们的头上。而学派之间,虽然沸沸扬扬,激烈争辩,“语相抵触”,但也只是靠着各自的论点,相互论难。即是曾为宰辅的惠施,在论坛上也并非颐指气使;即是春秋时期已成为“显学”大宗的儒学,到战国时期,新起的其它学派,也敢于同他们颉颃相辩。所谓“子曰”如何,那是后来的儒学徒裔们,自奉孔子为祖师的口吻。
在百家争鸣中,儒与墨、儒与法、儒与道之间,固然是互相对立,但又是互相摄取。儒家荀子的“礼”,是吸取法家“法”的内容,法家韩非的“道”,是改造道家老子的“道”。后来封建社会的儒法合流,也就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互相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论敌之间,“其言虽殊”,如同“水火”,互相对立,但互相之间,是“相反又相成”,并非绝对排斥,因此在争鸣中,往往互相启发,促进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到了战国后期,荀子、庄子、韩非各以自己的观点,纵论诸子百家,论长道短,可以说是对各家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但这不过是百家争鸣的一种形式,并不能泯灭各家的观点。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结束了先秦一度繁荣的百家争鸣。这是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手段结束的,而这种手段又是出于秦汉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当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百家争鸣也就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一个并无学术生涯的吕不韦,由他的门客编的《吕氏春秋》,可以说是反映了这一历史趋势。但这部书不是在总结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儒墨、合名法”,将各种学说汇编一起,成为一部杂书,没有能够统一各家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促进了思想的发展,开创了许多学术领域,后来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所研讨的伦理学、政治学、哲学、逻辑学,差不多都是在先秦诸子所开创的基础上展开的。在百家争鸣中提出的许多思想概念、范畴、命题,也成为后世思想史、哲学史的“胚胎”和思想资料。在百家争鸣中一些学派论辩的逻辑和思维的方式,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直到今天对我们也还有借鉴的意义。在百家争鸣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开阔,气象博大。他们留下的丰富典籍,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藏和骄傲,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