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良性循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1
第5版()
专栏:

良性循环
欧远方
若干年来,由于对农业指导上的失误,造成了恶性循环,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贯彻党的三中全会路线与一系列的政策,却一变而为良性循环了。这个循环的过程,包括种植业本身,包括农业与林、牧、副、渔之间,再扩而大之,包括农业与工业、财贸之间,比这更广阔的循环,包括经济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科学之间。
第一推动力量
从历史一个断面来观察,良性循环是从农业开始
(严格说,是从种植业开始),而且是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联产责任制开始。
在安徽省滁县地区,已普遍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其中又以大包干为主。在种植业中实行联产责任制引起了连锁反应,出现了干部责任制和合同制,这是领导方法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实质,是以经济方法领导经济,生产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真正实现了。干部责任制是以能否发挥经济效益为基本内容,而合同制,则是联结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纽带。这两个制度本身也处在改进过程中。改进干部责任制正在和精简机构、减少脱产干部、减轻群众负担联系起来;改进合同制则正在和国家、集体相互间的权利、利益和责任联系起来。因为作为合同,双方都应明确义务和责任。即不仅要明确农民对国家、集体的义务和责任,也要明确国家、集体对农民的义务和责任。
既然联产责任制在种植业中产生了吹糠见米的效果,人们就考虑到林业这个被认为极为重要而又老大难的领域,为什么不可以推行呢?这次在定远县的吴圩区,我们看到这个被号称“定远大西南”的荒凉地方,小麦、油菜长势比任何先进地区毫不逊色。这个区的占鸡岗公社,曾是新四军二师在抗战期间进行反顽战斗的著名地方,水利、交通条件都不好,然而联产责任制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收入迅速增加了,1979年人均收入才55元,1980年达到137元,预计今年可达200元。原来他们在大挖种植业潜力之外,在他们收入的清单上已列入林业一项,全公社人均已达到80株树,到1985年即可间伐,从现在起,枝丫收入也很可观。树是统一经营(包括种、修、伐),分户管理,收益大半归户,树的管理质量很高。
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必须使农业生产社会化,而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发展商品经济,而要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当前,粮食的商品率是有限的,而多种经营的商品率的潜力则是巨大的。现在把发展多种经营放在战略地位来认识,真谛就在这里。
在安徽,“左”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劳动力长期束缚在农业上,而且长期地束缚在种植业上,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停滞以至降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商品率的提高成反比例,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造成长期的恶性循环。
联产责任制推行之初,不论是领导者和农民,所想的不过是解决温饱问题,但联产责任制的作用为农民始料所不及,也为关心责任制的人们(包括支持者和反对者)始料所不及。在迅速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了,农村里传来了“胀库”的信息。如凤阳县1980年粮食总产5亿斤,净出售1.18亿斤,商品率为23.6%,超过全省平均数(23 .5%)。面对着丰收景象,许多地方发出了要求腾空库容、增加菜油容器和增设收购点的呼吁,以适应新的收购高潮。特别是号称“老灾区”的定远、凤阳、嘉山等县,长期吃回销粮、救济粮习惯了,粮仓和收购点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现在多数农民所追求的,已不是吃,甚至也不是穿,而是要求提高商品率,积累更多的资金以用于扩大再生产(化肥、耕牛、小农具、机械)和某些必需的生活资料,诸如瓦房、缝纫机、脚踏车、收音机、手表等等。
为了发展商品生产,光靠种植业潜力是有限的,于是多余劳动力和资金分头奔向多种经营、社队企业和家庭副业,向一切能够发挥经济效益的领域进军。
可以预见,粮、油、棉、烟等商品率还会提高,随着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范围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随着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和健全,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水利、机械、化肥、良种、能源、交通依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将使整个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农民的科学热
科技是生产力,然而只有生产力的担当者对发展生产力发生兴趣时,科技才真正被重视。在干活大呼隆的年月里,农民对科学种田不大重视。并不是农民不爱科学,而是因为他们的物质利益没有和产量联系起来。那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活只有少数老农还能掌握,二三十岁的青年们千方百计想与农业脱钩,不安心于农村,并且认为当农民最没有“出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一种危机,农业技术后继无人,只是出于得到温饱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才勉强地心不在焉地去推广某项农业新技术,当然也曾取得有限的效果。
只有在实行联产责任制,出现“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的形势时,农民才真正地从增加生产的迫切愿望来关心科学,一切有利于增产的科学技术都被农民所追求和热衷。在广大农村,很快兴起科学热。青年农民一反过去不重视农业技术的倾向。他们过去大多干些力气活,对科学技术兴趣不大,许多人连“四时”、“八节”也不通晓,以至实行责任制初期闹了许多笑话,比如因施氮肥过多而造成减产,农民尴尬地说他们遭了“肥灾”。于是他们如饥似渴地要求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传播农业科技的刊物、小册子、报纸受到广泛欢迎。过去被歧视的生产能手和“土专家”成了生产的标兵。
位于安徽最东端的天长县郑集公社,今春出现了“科学种田协会”这样一个群众组织,公社成立总会,大队成立分会,生产队成立小组,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网。协会广泛进行农业科学活动,举办科技讲座,印发科技资料,传播科技知识。更有意义的是对会员试行推广科学种田联产合同。合同规定会员向协会交科技指导费,种田的技术措施要严格接受协会的指导,协会则保证作物产量,除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违反合同而造成损失之外,协会保证作物产量,超产部分三七分成(协会得三成),减产由协会全赔,按市价付现金。合同签订以后,因为责任明确,双方积极性都很高。
若干年来,很多报考大学的青年不愿到农科大学去,很多农科大学毕业学生不愿分配到农业部门去,分到农村的,也千方百计想离开那里,相当数量的人则不惜改了行。现在这种情况也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战线上已大有用武之地。这是良性循环的又一个侧面。
向工业和财贸挑战
从农业开始的循环,推动了工业和财贸工作。农产品的增加,为轻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生产和财贸工作对农业的支援,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农业,从而在宏观经济方面展示了良性循环。
现在,从农村角度来看,农民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他们迫切需要建筑材料和高中档日用工业品;他们迫切要求供应更多的化肥,以及合用的农业机械,等等。如天长县铜城区农民要求购买6马力的柴油机。凤阳等县的农民欢迎山东出产的12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近年来我在宣城看到从江苏买进4马力柴油机,从河南买进制砖机,在肥西看到河南出产的小型榨油机,在舒城看到浙江出产的制茶机,因而联想到安徽省机械行业仍然大有作为,难道不可以向这方面“调整”一下,生产出更多的农村合用的机械产品吗?现在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各式收割机、脱粒机都是热门货,更不用说插秧机了。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农业机械的生产,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呢?
农村经济的活跃,更需要财贸部门搞好产供销的工作。粮食部门首先碰到两大问题,一是收购时工作量一下子增加许多,二是库容不足,特别是那些一向吃粮靠回销而现在卖粮突然增加的地方。凤阳县在1979年冬,即实行大包干第一年以后,个别地方即已发生限制收购的现象,后来更多的地方叫喊“卖粮难”、“卖油难”。今年(夏收),面临着油菜、小麦更大丰收。农民担心落价和停止收购,他们的担心也不无根据,因为一来库容不足,二来油菜价格倒挂。这两个问题,政府都作了肯定的答复,稳定了民心。
对粮食的过分乐观会犯错误,但粮食情况有了改善也是事实,不然不能理解象皖东地区,遇到去年那样大灾,为什么在5月上旬这样的“青黄不接”之际,粮价还能稳中有降?今后随着联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粮食商品率还会提高,则是确定无疑的。粮食部门在新情况下似应把观点改变一下,除收购、销售、调运等任务外,还要注意搞好综合经营与综合利用,把粮食作为工业原料来看待。
供销社曾经在城乡物资交流、外贸收购和扶持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它现在仍然有广泛的基础和服务城乡的经验。农业生产联产责任制推行后,农民希望供销社进一步改进作风,便利群众,供销社如果不能满足群众合理要求,群众就要另找出路。凤阳县考城公社新建社队企业之一——贸易货栈,以服务周到而受到群众的欢迎,这对当地供销社和粮站都是一个挑战。贸易货栈利用“时间差”为群众服务,在营业时间上和品种上“拾遗补缺”,方便群众,满足群众的需要,受到农民交口称誉。这难道不是一个挑战?
面临着农村购买力的增加,工业、财贸部门已感到形势逼人。类似农村的联产责任制形式已在不少地方创造出来,问题在于如何总结、提高和推广。
我这里唱的是乐观的调子。在这里,半属直观的掠影,半属逻辑的推论。不管怎么说,三中全会以后农业这盘棋下活了,而且正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这里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