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雁阵、鱼游和节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4
第8版()
专栏:生活里的科学

雁阵、鱼游和节能
程荣逵
尽管南来北往的大雁它们那划破苍穹的长鸣并非整齐划一,但是即使是在茫茫夜航之中,它们的队形也总是秩序井然。
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从鸟翼的扑动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人们知道,当翅膀扑下去的时候,翼上方的空气便变稀薄,压力随之下降,形成一个低压区,相反,翅膀下方则成高压区,鸟体便被举起。当领头雁双翅扑动前行时,其双翅翼梢各产生一股“压差气流”。于是其身后的雁便依靠这股上升的气流托住一只翅膀,它又可托住再后的一只雁的一只翅膀。因此除了领头雁外,所有的雁均处于单翅飞行的状态。它们正是利用这股微弱的向上的“压差气流”,节省体力以求胜利抵达目的地。
无独有偶,长途洄游的鱼也总是列队前进,井井有条。它们亦深知借助第一排鱼游动所造成的一股前进的水流省力而进;而且它们还会不时地调换自己的位置,时而游向费力的奇数排,时而退居省力的偶数排……
至于那些寿命不长、身体羸弱的蝶类竟也能从北非到南欧,飞越地中海,说不定还有不为人们所知的节能高招哩!人类的本领当然远远凌驾于各种生物之上。人们不但善于开发各种新能源,而且也巧于节省各种能源。
就拿目前被列为“第五能源”——“节能”来说吧,人们早就十分重视了。比如本世纪初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有感于夏季早晨的大好时光竟为人们睡梦所浪费,于是首先提出了改变夏季作息制度的建议——初夏把时钟拨快一小时,待到秋分再拨回。保守的英国议会竟三次否决了这项建议。倒是德国看出它的巨大获益,尽管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厮杀正酣,他们率先于1916年采用了夏时制。仅仅几天之后,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也都争先效尤。法国议会更通过法令,称夏时制乃“珍惜电、石油和天然气”之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更多节约燃料,更充分地利用白天的光线干第二班的活,甚至采用过“双倍”夏令作息时间,即将时钟拨快二小时。据说,德国当年便节省费用一亿马克。英国专家1970年对夏时制的经济效果的调查指出,由于晚开路灯、机关和住宅的灯,每年节约的燃料费值一亿英镑左右。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十亿人民若也采用夏时制,其节约的费用更惊人!且据国外统计,由于白天“延长”,交通事故可减少3~4%。至于下班后那“多出来”的一小时更是谁都欢迎的。早起早睡不还是长寿之道吗?
也许,开始时人们会不太习惯。“怎么,八点多了。太阳还姗姗去迟!”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在江南的许多农村里,人们一直就是在不自觉地实行着“夏时制”的。我国古代“击壤歌”中就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措施,既不用拨投资以增设备,亦无需巧构思算之再三,真是举手之劳,一纸文书,何乐而不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