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法国文坛一大奇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5
第7版()
专栏:

法国文坛一大奇闻
柯国淳
荷马的出生地在哪里?《罗兰之歌》的作者是谁?在世界文学史上,许多千古之谜至今仍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所有这些,都远不及最近发生在法国文坛上的“阿雅尔事件”富于戏剧性和费猜想。
在法国,人们一直以为保罗·帕夫洛维奇是荣获1975年贡古尔文学奖的小说《如此人生》的作者埃米尔·阿雅尔。长期以来,由于他拒绝接受文学奖,并为逃避记者的纠缠而隐居乡间,生活在一座自己修复的羊圈里,成为“文学共和国里的传奇人物”。(见本刊1981年3月23日《羊圈里的作家》一文——编者)
然而,7月初帕夫洛维奇突然在电视上郑重宣告他不是埃米尔·阿雅尔,《如此人生》的真正作者是他的表舅罗曼·加利!而罗曼·加利已于七个月前用子弹射穿喉部自杀,至今死因不详。同时帕夫洛维奇还发表了《人们曾这样以为》一书,详述这一假案的原委,使整个文坛目瞪口呆。这一爆炸性的新闻一经公布,顿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人们曾这样以为》一书,初版三万册立即销售一空。法国各大报刊一致认为此事是“战后法国文坛的最大奇闻”。
罗曼·加利是法国当代享有盛名的作家,著有近三十部作品。他30岁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获评论奖。1956年以小说《天之沅》获贡古尔文学奖,一举成名。1960年又发表《黎明的许诺》,获得了世界声誉。
从1974年起,他在继续用真名写作的同时,开始用埃米尔·阿雅尔这一假名完成了小说《巨蟒》。他通过一位侨居巴西的朋友十分诡秘地把小说原稿寄给出版社,声称“作者因忙于事务,托他办理此事”。小说出版后,罗曼·加利拒不承认自己是小说作者。阿雅尔是谁?不得而知。翌年,他又以巴黎某移民区里穷苦人的悲惨景况为题材写了轰动一时的小说《如此人生》,再次获贡古尔文学奖。这时,他推出了保罗·帕夫洛维奇,授命他以小说作者阿雅尔的名义在出版合同上签了字,又让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奖金。从此,帕夫洛维奇一跃而成为“文坛新秀”。出版商争相约稿,记者蜂拥而至,弄得他骑虎难下,不得不举家迁居乡间隐遁起来。此后,罗曼·加利还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相继发表了《假名》、《萨洛蒙国王的烦恼》,帕夫洛维奇也就成了小说的“当然作者”。他享有版权,将一部分稿费转交加利。尽管曾有人怀疑这些小说为加利所著,但由于他矢口否认,加之这些小说与其先前的作品风格迥异,这一秘密也就被隐藏了七年之久。七年中,加利一方面因自己破例两次获贡古尔文学奖而窃喜,另一方面又因看到帕夫洛维奇借他的成就青云直上而忧伤。他生活在矛盾中,“既不愿人们太了解自己,又不甘人们不了解自己”。帕夫洛维奇也是苦闷的,他承认自己“只不过是个工具,是加利的职员,在他的导演下扮了一个并不出色的角色”。但他毕竟有起码的诚实感,所以最终说出了真相,用他的话说,是“把本属于加利的东西还给他,同时恢复了自己原来的面目”。他甚至把冒充阿雅尔之后蓄起的胡子也剃掉了。
罗曼·加利为什么要导演这出戏?是“制造离奇的癖好”?是为了“逃避评论界和新闻界的麻烦”?是感到老之将至,“想在另一个人身上获得新的生命”?是“为了以另一种面目去吸引人和被人爱”?还是“试图证明虚名只不过是骗人的东西”?对这个问题,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法国《新文学》杂志的看法不无道理。它认为加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对人的真正价值的扼杀”,是因为他“不愿被人以固定的眼光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据帕夫洛维奇透露,加利曾对他说,他要“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写完全不同的东西”。他想把自己拆成两个人,从事两种文学生涯。帕夫洛维奇认为加利是在“追求一种强有力而深沉的东西”。
加利死前曾留下一篇遗书,题为《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遗书最后说:“我开了个有趣的玩笑,再见了,谢谢!”这篇文字直到不久以前才公诸于世。
当年斯塔罗宾斯基在谈到司汤达时曾说过:“当一个人戴上了假面,就会使我们感到一种挑战。”是否也可以认为,罗曼·加利制造的这一奇案,是向当今社会的一种挑战呢?(附图片)
帕夫洛维奇 加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