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不做“使人变小”的艺术——鲁迅文德谈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5
第8版()
专栏:

不做“使人变小”的艺术
——鲁迅文德谈片
范咏戈
鲁迅不仅政治节操过人,文章过人,文德也过人。他是一个伟大的具有无产阶级道德的学问家。今天,我们正在倡导“五讲四美”,文艺工作者自然也不例外。学习鲁迅的文德,也会对我们有不少帮助。
一个严肃的作家、艺术家,总是将艺术看作是一件服务于人类进步的、有理想寄寓的事业,决不为了暂时的目的去降低它的使命。鲁迅一生从不做随风转舵的文人,只遵从革命先驱者和人民的将令写作,这是体现他文德的一个方面。作为体现他文德的另一方面是,即使为大众写作,他也反对“俯就”来自少数读者的某些低级趣味。他认为,“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鲁迅反对做那种“使人变小”的艺术。他反对在创作中表现低级下流、情趣不高的内容,如一本书或一本刊物,读下来都是当时的名人轶事:某将军每餐要吃38碗饭,某先生体重175斤半;或是奇闻怪事:某村雷劈蜈蚣精,某妇产生人面蛇……。他认为文艺作者的描绘或论述,应有一条“不使观者以为污秽”的原则,“即使有喜欢骂人的无产者,也只是一种坏脾气,作者应该由文艺加以纠正,万不可再来展开”,作者不应以“生活中有”作为这种描写的辩解。他更期待着青年作者创造出我国文学独有的“东方美”(也就是民族美),“以这东方美的力量,侵入文人的书斋里去”。
鲁迅自己的创作活动正是遵循了他所阐扬的原则的。他曾要未名社出版的《未名丛书》以宣传革命为目的,不让以赚钱为目的,亏空的钱他去补贴。1933年到1934年间,由于白色恐怖严重,鲁迅在一段时间里用任何名字都难以发表文章,一时经济相当拮据。他平生只有一支笔,为了糊口,只有写作,但迎合读者的所谓“轻松读物”他坚决不写。为此他曾动手翻译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以为这样的科学作品对于中国人学问的增进特别是对儿童,都是很有益的。从事这种完全是志在谋求生活的写作,仍然不去降低文学的使命,它使我们想到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鲁迅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
他曾经想将平生所受的闷气,出一本《五讲三嘘》集,与《南腔北调》集凑成“一对”。但后来考虑出这么一本书在当时未必对革命、对读者有益,便自动放弃了出书的打算。1932年编选《自选集》,他“将给读者一种‘重压之感’的作品,却特地竭力抽掉了。”他在序文中说,“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又是多么可贵的责任心!
据说今天有的作者,为了迎合某些读者的口味,在作品中总要加进一些不“卫生”的官能描写;有的出版部门为了盈利,也是意在俯就、迎合和媚悦,这是有背于鲁迅倡导的文德的。马克思说:“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多少例子也都证明:谁一旦离开崇高的目的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他就会失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