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向集中要效率——攀枝花钢铁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7
第2版()
专栏:

向集中要效率
——攀枝花钢铁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纪事
攀枝花钢铁公司对“厂办社会”、“车间办社会”大胆施行“手术”,把原来由厂矿和车间管理的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拿到公司集中管理。从而厂矿和车间领导有可能集中精力抓生产等大事,也提高了社会服务事业的效率。
车间主任的时间哪去了?
1979年,攀钢的炼钢水平一度落后于炼铁。公司经理黎明跑钢厂时,发现转炉车间主任王大富经常不在现场。
王大富的时间都干啥用了?黎明觉得应该调查一下,他要求王大富详细记录一个月的工作日记。一个月后出来一个数字:他去现场抓生产只有七个半天。这个数字引起了震动。公司党委书记刘京俊亲自带了一个组到转炉车间蹲点。他们调查二十多天,又出来一个数字:王大富从发放票证、劳保用品、奖金,一直管到家属住房、职工宿舍、两口子打架、职工娃娃上学,大小事务一分类,竟有46件!
公司研究决定王大富的杂乱事务凡可拿到厂机关部门办的,统统交上去。公司党委又在全公司推广钢厂的这些做法,使一大批杂务缠身的车间主任得到了解放。
这个“包袱”不卸不行
但是,“厂办社会”内容比车间还要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背起社会职能的大包袱,怎能发挥企业的工作效率?
经过反复酝酿,大家认为,要集中精力抓生产,“厂办社会”这个包袱不卸不行。于是,改革开始了。公司成立了生活服务公司,统一管理食堂、家属住宅、澡堂、托幼事业。
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食堂还是集中起来管好。现在,就餐人员可以流动,伙食质量好,价格便宜,得到了工人的好评。
从束缚中求得解放
随着改革深入进行,除了社会服务事务外,攀钢把待业青年和职工家属办的集体企业、基建、检修、汽车运输等事情也集中到公司管。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好处很多。最明显的好处是,厂矿领导可以挣脱杂务,集中主要精力于生产、管理、安全等大事。公司——厂矿——车间的生产指挥系统通畅,有效率,干部的整体观念和协作观念增强。服务性事业等按专业集中管理后,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以前厂矿办学校,厂矿领导挠头,学校教师埋怨。学校集中到公司教育处统管后,厂矿领导不再为隔行指挥所苦。学校可以按照教学规律来安排工作。
各厂矿汽车集中到公司,汽油分配一下子减少40%,而运输并没有受影响。
攀钢积极改革“厂办社会”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社会化生产与科学管理的水平。去年,攀钢的生产与经营均获历史最好水平。
新闻研究生 刘允洲
本报通讯员 李如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