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新兴的黄泛区一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21
第6版()
专栏:

  新兴的黄泛区一农村
姚昌淦
有一个村子,在今年的上半年内,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和苏联专家不远万里来视察过一次,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来慰问过一次,新闻记者们接二连三地来过好几次。这个村子就是河南省西华县的南凌村。南凌村和黄泛区千百个农村一样,因抗战初期蒋匪在中牟决开黄河堤岸,给黄水毁灭得光溜溜的,农民饱受了十几年逃难讨饭的生活折磨。解放以后,这些勤劳的人民在人民政府帮助下,积极地开荒地、种庄稼、盖房屋、买牲口,如今已经是一个二百多户农家的新村了。
一片绿野话当年
出南凌村向西展望,面积达五千七百余亩的一片绿野远连天际。老乡们兴奋地告诉我:就在这块土地上,今年他们获得了一次丰收,四千亩麦田每亩平均收麦八十余斤。现在南凌村家家都有满满的一两囤好麦子。割麦以后,农民们挖颍河去了,牲口和农具又缺。中央人民政府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所属复兴局,用拖拉机为他们代耕代种了三千亩绿豆。因为犁的深,播的匀,加以妇女们锄的勤,到现在豆苗长得又黑又肥。三年前的过路人再来这里不禁要吃惊:才三年时间,怎么一片泥淖和飞沙,芦苇和野草的荒野就变成了碧绿的农田?
这个变化,农民凌顺老汉谈的最清楚。一九四七年黄水退去后,凌顺老汉一家六口人从太康县逃回来,那时到处是一人多深的芦苇,简直找不着路。他们一面割草到周口市去卖以维持生活,一面开荒。那时没有耕畜和农具,他们用一把木锨刨土,艰难地刨一块土播一把种,一天只刨得几分地。这中间饥饿和寒冻随时袭击着他们。
一九四八年西华县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提出“谁开谁种、谁种谁收”的口号,招抚难民回籍开垦。每四家农民发给一张新犁。回家开荒的多了,开荒劲头也大了。到去年春天,凌顺老汉一家就有了五十亩地。凌顺老汉说:这几年人民政府逢春贷绿豆(种子)逢秋贷麦种、贷款买牲口;自己又省吃俭用,买马积肥,这样荒地也一年年地种熟了。今年三十多亩小麦整收了十石。
凌顺老汉对前两年的艰苦开垦作了一个满意的评价。他说:“以前算是我为地干了几年活,以后就叫地为我干活了。”
房子搬家的故事
住房缺乏是泛区人民生活上极大的困难。南凌村重建已经三年了,现在住的还是狭小而低矮的茅草房。但对南凌村农民自己说来,他们是越住越高了。
农民凌福新的媳妇在描述她家这几年居住的情形时说:“大前年,解放军还没有来,俺家住个搬来搬去的破篷帐,冬天冻死人,夏天淋死人,躲不住身。后来搭了个小窝铺(草棚),一家七口挤的不行。到去年秋天才盖起了两间草房。”
去年和今年,南凌村新盖起了二百多间草房,许多农民还住着“窝铺”,只是准备了一些砖头、麦草,或者已打有半截土墙,准备冬天盖房。黄泛区砖瓦木料极贵,而且砖瓦根本无处可买。但现在的茅草房都有一截用砖头砌的墙脚,村里村外到处是一个一个的令人不懂的土坑。经老乡们指点才知道这其间有一段“房子搬家”的故事。
原来的南凌村已被淤泥埋入地下,残存的三十几间瓦房也被埋了半截。去年春季,人民政府为解决缺房的困难,发动农民挖地下的砖。于是,南凌村像开矿一样地挖开了,老年人凭着记忆勘测旧房的所在,青年人就积极挖坑,一个月,两个月,砖头、木柱、磨子、石磙一一随着它们主人的翻身而翻身了。他们农闲的时候就互助盖房,你帮我,我帮你。不久,又把房子搬在地面上来了。
“日子越过越得法”
太阳偏西是村子里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忙了一天的农民都蹲在场子上吃晚饭。这时,你走近去,就会听说:“同志,面条和馍馍是我们这里顶阔气的东西,日子越过越得法了。去年和前年还有大部分人家吃野菜喝稀糊涂呢!”
南凌村农会主任凌锦洲前年打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去年收的多些,但到今年还差一个多月的粮食。今年人民政府修治颍河,以工代赈,这样,男人去修河,妇女替河工磨面,才度过了春荒。今年就强得多了,夏季收了七石小麦和四石大麦,就将近一年的口粮。秋季收了绿豆,粮食还有多余的。这几年南凌村农民打的粮食如果全部拿来吃,缺粮也不会缺得那样多。他们,每当粮食收下之后,都要出卖点,换钱买农具或牲口。为了明天的幸福,他们宁愿再受些艰苦。三年前,南凌村一头牲口也没有,现在有一百四十头了。南凌村已一天天地茁壮起来,那“年年种地、年年逃荒”的惨痛岁月,已随着黄水的退去,随着制造黄水泛滥的蒋匪帮的溃灭一去不复返了。
“好了疮疤忘不了痛”
尽管南凌村耕地还没有黄水泛滥以前那样熟,房子住得还挤,耕畜农具还缺,但是,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它将循着一个富裕的新型农村的道路阔步迈进。
现在若非下雨天,南凌村白天里很难找到青年人和壮年人,妇女也很少。凌体明说:“现在还比较闲了些,在割麦种秋的那一、两个月当中,大家都是天抹亮一片星出去,顶黑一片星回来。”三年来,黄泛区的农民一直就是在这种紧张劳动的情况下生活过来的。他们对蒋匪帮所造成的灾难不会轻易忘记,因此,对于今天的好光景就显得特别珍重。“劳动光荣”在这里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道理。这样,南凌村对人民政府也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热爱。今年麦收好,人民政府第一次征收了少数的一点公粮。当征粮的公文到村时,村里的舆论是:“俺们有了,应该交。这是为俺自己交粮。这几年人民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就有这几倍多。”接着,村里是一场热烈的捡净晒干的竞赛。到“八一”交粮的前夕,他们就有说有笑地整着“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送粮行列,朝县城粮库进发。
这一切,南凌村老乡们的说法是:“好了疮疤忘不了痛。”
【新华社汉口十四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