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还是生在中国好”——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9
第5版()
专栏:

“还是生在中国好”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周建人
说起乡土祖国,多少诗人墨客,怀着眷恋之情,写下动人的篇章,充实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鲁迅和我都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那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可真不幸。别的不说,单说头上的一根辫子,被人称为猪尾巴,打架的时候,既要护住自己的辫子,又想揪住别人的辫子。清政府作威作福,压迫欺侮老百姓,可是等帝国主义的大炮一轰,却马上屈膝投降了。帝国主义送来鸦片,毒害了中国人的身心;送来洋货,使中国的工业生产更没有发展的可能了。中国人民就在饥饿、死亡的边缘挣扎。
鲁迅不满于现状,怀着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心情,到了南京,又到了日本。在日本,剪掉辫子以后,他拍了一张照,作了一首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送给许寿裳的。据许寿裳在《怀旧》里对这诗的说明:“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鲁迅用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在写这首诗的差不多的时候,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中国地质略论》,说: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拾遗》1903年)
青年时候的鲁迅,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感到十分气愤,在日本,受到了蔡元培、章太炎等创立光复会、鼓吹革命的影响,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立下了献身祖国的誓言。
这不是血气方刚的一时冲动,而随着岁月的消逝,阅历的丰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沉了。
鲁迅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带领师生上街宣传,但很快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男人剪去了辫子,妇女不再缠足了,但是,没有找到真正解救中国的出路。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并没有改变。鲁迅说:“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华盖集·忽然想到》1925年2月12日)
所谓“从新做过”,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了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新的局面开始了。
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艰苦曲折,是空前的,斗争的酷烈,是历史上少有的。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中国共产党内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在蒋介石血腥“剿共”的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入,报纸上从希望“国联”解救而改为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这时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1934年9月25日,写了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见《且介亭杂文》)
鲁迅也常常讲这样类似的话,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屡次遭到异族侵略、压迫、杀戮,政府投降了,人民的反抗却此起彼落,没有停止过,而且也始终没有被消灭,一直到现在。
我们的祖国,可真是千疮百孔啊!我们的民族,也真多灾多难。
鲁迅爱研究国民性,他感到中国人有好多弱点,如他描写的阿Q,受了强者的欺侮,就认为儿子打老子,采用精神胜利法,自己又要欺侮弱者。在杂文中,差不多每篇文章都在攻击时弊,主要是攻击敌人,揭露敌人的阴谋,但有时也揭露自己的缺点。鲁迅的意思,是在改进,是在革新,是希望中国快快强盛起来,中国人更加文明和进步。
日本增田涉写的《鲁迅的印象》中有一段:
“歌人柳原白莲君从日本到上海时,因为想会见中国的文学家,由内山完造先生的照应,邀请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一个饭馆里见面,我也陪了席。那时,鲁迅很说了些中国政治方面的坏话。白莲君便说,那么你讨厌出生在中国吗?他回答说,不,我认为比起任何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那时我看见他的眼里湿润着。”
那时的政治,是国民党的政治,他对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黑暗、反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
增田涉认为,这是鲁迅对中国“爱极了的憎恶”。
我认为,这是他的爱憎分明,因为他爱极了中国,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就恨极了国民党对祖国和祖国儿女的迫害、残杀,使祖国削弱、倒退,受人欺凌。
鲁迅热爱祖国,即使国民党压迫得这么厉害,他的生活极端不自由,象被软禁一样,他的病又是这么严重,他还是不肯离开。他有机会去苏联休养,但是无论怎么劝说,他总是不肯离开。他要在祖国和大家一起反抗、斗争,而且他相信一切会好起来,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人民的。即使他自己遇不到,也要留给后来人。
在那黑暗年代里,他看到光明,因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不少中国人觉醒了,对中国的强盛,他充满了信心,他说:
“但倘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是不合理的。”(《准风月谈·黄祸》)
在那样中世纪似的黑暗年代,鲁迅还认为中国理所当然应屹立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他这信心是充分有理的,他是研究了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才推断到未来。
经过无数艰难和曲折,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被人欺负压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建国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不少的艰难和曲折,尽管我们的工作还有多少缺点和错误,我们的一些制度还多么不完善,但是,我们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这是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结果。这些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英雄人物,将永远名垂史册。虽然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无名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人民为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他们默默无闻,然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社会在继续向前进。我们的党心、军心、民心都强烈要求祖国兴盛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提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回想起当年鲁迅所谈的种种,他对中国的希望,他献身的决心,他对国民党黑暗政治的反抗,他对中国人某些积习的痛心,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他对未来的向往,他对中国强盛的信心,这一切的一切,有的成为过去,有的正在前进,有的正在克服,有的正在实现。
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我们是在一个曾经受尽帝国主义压迫和掠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场伟大革命的。”
是的,这是事实。正因为这是事实,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有客观上的,也有我们主观上的,我们有许多想法做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我们虽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是我们的文化却很落后,这都是我们前进中的障碍。
这场革命,决不是少数人,而是十亿人民共同的事情,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鲁迅主张普及教育,改革文字,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他说:“凡是称为文明国者,文字已为大家所公有。”他还说:
“中国人要在这世界上生存,那些识得《十三经》的名目的学者,‘灯红’会对‘酒绿’的文人,并无用处,却全靠大家的切实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1934年9月24日)
现在大力开展教育事业,举办职工业余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这场伟大的革命。
虽然存在着艰难曲折,但是,中国人丧失自信力了吗?没有。当年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尚且没有丧失自信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虽然还有不少困难,我们有什么理由丧失自信力呢?让我们一起为实现六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勇前进吧!十亿人民将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原载《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