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希望就在眼前——读短篇小说《黑娃照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9
第5版()
专栏:文艺新花

希望就在眼前
——读短篇小说《黑娃照相》
唐先田
读罢短篇小说《黑娃照相》(载《上海文学》7月号,作者张一弓),一个闪耀着时代风采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立刻跃然于眼前。好一个张黑娃!真是给中国八亿农民扬了眉,吐了气,争了光彩。
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贫穷、落后,容易受骗,也容易满足。解放以来,农民翻了身,但是,从经济上到精神生活上并未根本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特别是精神状态,多半还处于为衣食操劳的沉郁压抑之中。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农民形象虽然也有象梁生宝那样的英雄好汉,但大多数人物的身上都多少表现为自私愚昧,胆小怕事,苦不堪言,腰杆难得挺直起来。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化最深刻、最迅速、最令人鼓舞的要算农村。这个变化最根本的是经济上的好转,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振奋。如今的农民,粮囤里粮多了,口袋里钱多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已焕然一新。《黑娃照相》正是以其艺术的敏感,从生活的一个断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由于经济上的变化而带来精神上极大振奋的新农民形象。如果说《乡场上》是以深沉入微的调子,通过对冯幺爸的刻画,歌颂了农民尊严的恢复,那么《黑娃照相》则是以鲜明昂扬的笔触,通过张黑娃的生动艺术形象,宣布中国农民在党的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即将和贫困落后永远告别了,他们正在信心百倍地建设着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作品的主人公张黑娃,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他有文化,上过初中。这使他对新生事物理解得快、接受得快。特别是他对党在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政策,没有丝毫的疑虑和犹豫,他坚信党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他立即付诸行动,买回来四只“豁子嘴”饲养起来。作品没有去写黑娃如何饲养长毛兔,只是着重地铺叙了他对现行政策和养兔意义的理解,这就把黑娃和他的爹这位老一辈农民的不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种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对待第一次剪兔毛所换回的八元四角钱上。这笔钱虽然是个小数字,但在这个平常收入不曾超过三元的家庭里,意义却非同寻常。首先受到震动的是黑娃爹,他想到“俺张家到了黑娃这一代是该往高处长长,往粗里发发啦!”黑娃娘也很激动,她甚至鼓动黑娃到中岳庙的庙会去,“想吃啥,吃!想穿啥,穿!”但黑娃却想得更远,他不是“向钱看”,而是从八元四角钱看到了未来的美景,看到了党的政策为社会主义农村通向富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现实中看到了希望之所在。这个十八岁的新一代农民,显示了他的父辈所没有过的自豪与振奋。
张黑娃这个闪耀着时代风采的性格特征,突出地表现在“照相”这个戏剧性的情节上。作者把黑娃的照相始末,写得丰富多姿、情趣横生,真是“看似寻常却奇峭”。照相之前,通过一系列生动逼真的描写,进行了有力的烘托和铺垫。作者写黑娃在中岳庙会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上,如何一样样物色、筛选,最后又淘汰了他需要的商品和食物,活灵活现地把一个口袋里仅有八元四角钱的农村青年的思想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经过严密的选择,黑娃终于选定了照相。这说明,我国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已不是简单物质生活所能折服的了,他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已远远超过老一辈农民。简短而又神奇的照相过程,是黑娃追求心灵美的集中体现。你看,我们的张黑娃多么神气呀!他对照相师的揶揄不恭所采取的不屑态度,毅然掏出两张两元钞票时无所谓的神态,决心让“外国人为俺张黑娃服务一回”,让“你这美国造的照相机也得为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大不小的社员张黑娃‘咔嚓’一下,俺也得‘美一回’,‘美’定了”的言词,多么生动地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的思想风采。它标志着新中国的农民真的挺直起腰杆来了!当他心满意足地得到了那张彩色照片后,他连两角钱的找头也不要了,慷慨地送给照相师“吃碗面条”,而且热情地相邀到他家坐坐。这就说明,在这个可爱的年轻人眼里,金钱并不是唯一的冀求,他所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境界。
读罢全篇,掩卷回味,张黑娃的形象是令人难忘的,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希望就在眼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