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有意与无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9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有意与无意
秦玉明
作家应如何观察生活?前人有多种论述,其中清人蒋骥所谈颇为精当。他在《传神秘要》一书中说:“凡人有意欲画照,其神已拘泥。我须当未画之时,从旁窥探其意思,彼以无意露之,我以有意窥之……若令人端坐后欲求其神,已是画工俗笔。”“彼以无意露之,我以有意窥之”,这真是作家观察生活的一条正确途径。
蒋骥的话使我想起了一些作家观察生活的趣闻。据说,巴尔扎克为了了解巴黎工人的生活,常常身披破衣足登敝履,混迹到巴黎郊外的工人住宅区,听工人们议论各种生意经;有时甚至故意尾随在看戏回家的工人夫妇身后,听他们聊家常话。工人夫妇并不知道有位作家在暗中观察他们,其思想感情自然是“无意露之”;而巴尔扎克跟踪工人夫妇是为了观察生活写小说,自然是“有意窥之”。我国当代作家柳青,也是善于“有意窥之”,认真观察生活的。他在陕西皇甫村深入生活的年月里,常常身着对襟衣服,提起竹篮上街赶集。他到商店排队买醋时也不放过观察生活的机会,乘机细听农民们闲聊。就这样,“闲谈者无心,旁听者有意”,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风貌,尽摄入作家眼里、耳里和脑里。柳青从农民“无意露之”所观察到的东西,为他写作《创业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作家以“有意”观察“无意”,动笔时人物方能生动传神。观察对象是否自然,直接关系到描写是否传神。观察对象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皆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这就为作家描写传神提供了依据。“无意露之”的东西往往是自然的,它为传神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我国绘画理论中,特别反对画人物时让人物“端坐”,因为端坐就往往不自然。当然,如果作家在生活中不“有意窥之”,“无意露之”的东西也会从眼前溜掉。常听到一些作者反映:身在生活中为什么笔下却塑造不出活生生的形象来呢?原因虽多,作者没有“有意窥之”亦是其中之一。
以“有意”观察“无意”,这要求作家既是普通人又非普通人。作家只有以普通人身份出现,才有充分条件观察到生活中“无意露之”的东西。有经验的作家,在生活中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把他当自己人,不拘束,毫不介意,因此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袒露出来。
作家以普通人身份出现是为了观察生活、从事创作,所以他们又并非普通人。他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艺术家的慧眼精心观察,从生活中去发现、撷取创作所需要的东西。作家以普通人而又非普通人的身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满载而归。
当前确有一些凭空杜撰的作品。为了克服面壁虚构的创作倾向,有必要重新强调深入生活这个口号。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认识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除此没有别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