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走官”多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9
第8版()
专栏:

“走官”多好
刘汉中
在延安时期的一份《解放日报》上,刊登过一篇题为《走官》的通讯。文章说,我党一位抗日民主政权的县长,“不骑马,不坐车,整日价用着他的两条粗壮的腿,从这个庄子走到另一个庄子,忙着替老百姓办事”,搞调查研究,因而得名为“走官”。
在我们革命队伍中,象那位县长一样的“走官”是很多的。当年经常深入农村考察、力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同志就曾是一位好“走官”。1959年前后,坚持到农村调查试点,及时总结我党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的刘少奇、彭德怀、陈云等同志也均可称为“现代走官”。这些坚持到群众中走东串西、调查研究的干部,一能及时发现、解决群众的困难,二能有效集中群众的智慧,三能迅速纠正工作中的失误,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没有这众多的革命“走官”四方奔波,我党制定不出好政策,也不可能和群众心贴心,同心同德。
由于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和骄傲享乐思想的滋长,我们队伍里也不是没有“坐官”。有幅漫画,嘲讽一些干部“了解情况——电话线,布置工作——广播线,检查工作——公路线”,将这样的“三线干部”称为“现代坐官”,一点不算为过。这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坐官”作风,实在和我们党的作风格格不入。难怪最近公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多处提到我党在调查研究方面的经验教训。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走官”越来越多了。例如中共阳城县委常委去年以90%的时间在乡下调查研究,能坐班车的不坐小车,路程短的就步行,越走和群众距离越近,深得群众赞誉。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一年多来分别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走访过。这种走出中南海,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好作风,理当受到人们称赞。为了准确了解四化建设的真情实况,稳妥制定建设四化的正确政策,我们的领导干部就是应当做“走官”,再不能整天钻在文件堆里“周游列国”了。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陈云同志也讲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