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拣来的种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19
第8版()
专栏:

拣来的种子
习之
一个天空飘洒着箩面细雨的早晨,我手持一把小伞,信步向郊区走去。空气新鲜极了,沿路杏芽透红,柳芽吐绿,真是春上枝头了!
看到树芽,想起棉芽:那是1978年春天,我下乡到鲁西南的一个村庄,住在老支书马兆丰的家里。一天老支书赶集回来,两个布兜鼓鼓着,兴奋得象喝了二两白干酒,一进家门就喊:“宝贝啊,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哩!”老支书边说边从布兜里往外掏,掏来掏去,原来是些棉花种。
老伴问他:“是什么棉种?”
“是株壮、桃多、产量高的‘鲁棉一号’!从公路上拣来的。”老支书点燃了旱烟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接着说:“今天,我到良种站想给队里买点这样的棉花种,可横说竖要求,人家怎么也不卖给咱。”
“为什么?”
“因为咱地碱,队穷,怕咱把好种子糟踏了。可事有凑巧,这时一辆骡马挂的胶轮大车从良种站赶了出来,说是往重点产棉基地送种子。我心里想,这可是芝麻落到针眼里,巧啊!你车上装得满满的,走在地上就一个也不往外掉吗?你掉,我就拣。这样还愁没有良种?车过凸凹处,一颠簸,果然就掉下几颗种子来。就这样,我跟了近二十里路……”
老伴说:“可惜,拣回来的太少了!”
“不,有一不愁二,有银不愁金。”说到这里,老支书哈哈地笑了起来。
后来,老支书就用拣来的棉种繁殖出一批良种,到去年春上,居然使这个村庄用自育的优良品种,播种了八百亩棉田。加上老支书又在全大队推广了联产到劳的生产责任制,结果是:这一年,平均每亩收获皮棉两百斤,破天荒地在这个穷队的村头上堆起了道道“金岭”、座座“银山”。当人们拿到分得的一叠叠人民币的时候,都说:“要不是老支书在路上拣来了棉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