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大包干后的十个怎么办——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公社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0
第2版()
专栏: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大包干后的十个怎么办
——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公社的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位于黄河北岸,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自然条件好;可是,由于“大锅饭”式的经营,长期贫困落后,成了“三靠社”。1980年,这个公社实行“大包干”的经营管理方式,较快地摆脱了穷困的状态。这一变化,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滩公社发动群众,从当地实际出发,本着便于发展生产,利于巩固集体经济,利于社员和国家的精神,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找到了解决一些新问题的办法。
概括起来就是解决了下面的十个怎么办:
一、耕畜如何饲养、管理和使役?他们从便于使役又利于保护集体财产出发,采取“作价分给社员,交户管理使役”的办法,由社员民主讨论评定,作价略低于市场价格。社员分到耕畜后,可以倒换更适用的耕畜。但卖出一头,必须买进一头,不能低于卖出牲畜的价格。新的牲畜未买进之前,畜款要存入银行,不得挪用。现在耕畜的饲养、管理和使役,都有很大改进。
二、怎样管理拖拉机、汽车和大型农机具?他们实行了“包机到人,单机核算,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办法。如下滩大队拖拉机包给机手个人经营,降低了成本,每亩机耕费由一元降到0.8元。
三、中、小型农具如何管理和使用?犁、耧、耙、杖等小型农具作价卖给社员,这笔款存入银行,不许挪用。大胶车、磨米面机等中型机具,由生产队统一经管。社员使用,交付费用;如有损坏,按价赔偿。社员使用集体的房屋、机具兴办粉坊、豆腐坊等副业生产,要向生产队交管理费和折旧费。这样做,方便了社员生产和生活,避免了集体财产丢失、损坏和浪费。
四、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如何搞?他们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按受益多少,将任务分摊到户,限期完成”的办法。这样做任务明确,责任具体,效果很好。去年完成了大黑河改道工程38万土方,挖成了一条排水渠和整修清理了支斗毛渠。过去搞水利建设“最难闹”的河上营子大队,他们在下达任务的第二天,就上了一百多个劳力。有的社员连夜赶到工地,很快就完成了承包的任务。
五、怎样机耕和浇水?他们注意了三点:一是土地分配尽量保持过去的成片规划,以利于机器耕作;二是作物种植区域化。播种前,由生产队提出种植计划,经过社员民主讨论,确定地块和作物。各户按集体议定的种植方案办理。实践结果,多数社员愿意按集体决定的计划种植。少数不通的,经过工作,也能通情达理;三是收好机耕费和浇水费。按受益多少,各户分担,先交费,后机耕和浇水。不交费者,不予机耕和浇水。这样既扩大了机耕和保浇面积,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也互不欠债。
六、粮食征购怎么办?他们抓住了五个环节:1,春天包地时,就把上交粮食任务和粮食品种一定五年不变的包干计划落实到户,使社员知道年终要交多少,交什么品种、全年粮食作物应安排多少;2,秋后购粮按合同兑现;3,严格征收农业税。按土地包产和上税的要求,应纳多少税,就交多少粮,影响口粮的另给返销;4,因灾减产,完不成合同,需要减免的,必须经全体社员大会讨论议定;5,做好“个别户”的工作。对于极少数手中有粮,又不按合同规定交粮的户,让本人向全体社员说明理由,然后由社员讨论评议。这样做以后,去年全公社的粮食征购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好,国家下达50万斤的任务,他们上交了73万斤,70%都是优等粮。
七、公共积累怎么提留?按承包土地的多少,一年向每个足额包地社员,提留公积金和公益金1—3元。没有足额包地的,可酌量减少提留。
八、三角债务如何清理?将集体欠国家的一部分贷款,根据社员欠集体的多少,等量转入社员名下,规定五年还清,每年还20%,利息由集体支付;无故不按计划归还者,将每年应还款的利息由社员个人支付;经转账后,集体仍欠国家贷款的,由集体工副业生产收入偿还。
九、怎样照顾五保户、四属户的生活?这些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全部承包,或部分承包,也可不包地。不论包与不包,国家和集体对其按政策办事,该优待多少就优待多少,该照顾的仍旧照顾。
对于承包土地的五保户,不给上交任务,也不提积累,一切产品全部归己。对于不包地的五保户,由队供给口粮,标准不低于400斤。
对于包地少的四属户,口粮不足的,可向生产队交钱买口粮(因为这些户有外来经济收入),不许拖欠、超支。
十、队干部和民办教师的补贴怎么办?实行“大包干”后,干部也包了一份地,在补助办法上,这个公社将过去的工分补助改为现金补助。每个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会计每年补助不少于200元,生产队长每年补助不少于100元,其他兼职干部实误实补;民办教师除国家补贴外,每人每月不少于30元。补助资金主要来自社、队工副业生产收入,不足部分由集体提留部分解决。1980年,这个公社享受补助的干部比过去减少50%。
中滩公社通过解决十个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巩固了集体经济,提高了社员生活水平。去年,全公社的粮食产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生产费用却降低了12%。1978年吃国家返销粮230万斤,去年上交给国家粮食73万斤。人均收入达到100元。全公社还购置了七台大型农业机具和二百多头耕畜。
本报通讯员 田聪明 王明勤 本报记者 刘云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