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用政策调动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承德市大石庙公社划分自留山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0
第2版()
专栏:

用政策调动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承德市大石庙公社划分自留山的调查
河北省承德市大石庙公社是个郊区公社,总面积15.4万多亩,耕地只有1.8万多亩,人均不到一亩地。公社的山场较大,宜林荒山和荒坡7万多亩,有近3万亩没有绿化。全公社5,966个劳动力,常年用于农田和工副业的约4,000人,剩余劳力近2,000人。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完善,估计明年剩余劳力还要增多。为了加快山区绿化速度,为剩余劳力找出路,公社落实自留山政策,将近山荒坡、沟沟岔岔划给社员植树造林。
这个公社在1980年1月开始划自留山时,出现过“顶牛”现象。雹神庙大队第五生产队经过民主评议,划给徐振富自留山3亩9分,徐振富坚决不要。划给社员刘同的自留山,他也不要,说:“划自留山是糊弄人的事,不知哪天收回去呢!我不白受那个累!”承德市林业处和公社干部在社员和生产队干部中进行摸底,发现社员害怕政策变,不敢要;干部害怕犯右倾错误、不愿划。合作化时,给社员留了自留山。1960年无偿地收归了集体。1963年“四固定”时,又给社员划了自留山,社员种上了树,1965年“四清”时,又收回了。十年动乱中还把社员房前屋后的树木收归了集体。社员群众说:划自留山有啥用,种上树没人管,大了谁都砍,不是割尾巴,就是挨批判。有的队干部对市林业处的同志说:你们帮助我们划自留山,你们是“飞鸽牌”,我们是“永久牌”,到时候你们一拍屁股走了,挨整的还是我们。
为了解除群众怕变,干部怕右的思想顾虑,承德市林业处帮助公社作了三件事:
第一、向社员反复宣传《森林法(试行)》和林业政策。通过宣传使干部、群众认识到划自留山不只是加快荒山绿化,增加社员收入的好办法,而且从长远看还能促进农牧业全面增产,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于子孙后代。雹神庙大队的队干部通过深入学习文件,解除了思想顾虑,多次到山场和指定植树地点和社员一起丈量土地,插标立界,登记造册;他们还用广播宣传社员杨芝万1973年在房前屋后栽的树,今年已长成了檩材,价值近千元的事迹,使很多人消除了顾虑,相信了“谁栽谁有”、允许继承的政策。队里给杨万喜划分自留山,他在一星期内就栽上了红果树。他说:我看政策变不了,放心大胆干吧!
第二、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搞好退赔兑现,取信于民。1962年陈家沟大队没收了社员寇芝的椿树、枣树六棵,在划分自留山过程中,经过群众讨论,大队决定退赔,当年兑现。他高兴地说:“如今党的政策真正好。” 他分了自留山后,千方百计找到树苗,很快栽上刺槐400多棵。
第三、及时发放林权证。到目前为止,全公社已给所有已分到自留山的农民发了林权证。好多社员把林权证包了一层又一层,象保存“老红契”一样把它珍藏起来。有个社员说:“私凭文书官凭印,别看这块纸不大,这是凭据,今后有个风吹草动也不怕了”。
划分自留山以后,大石庙公社及时制定出经营好自留山的奖惩办法。规定:必须在一二年内在自留山上栽足树木,保栽保活,缺苗即补;凡是栽足而且成活的,第一年每亩自留山生产队奖给三个工,栽不足或不保活的,每年每亩罚一个半工,到栽足全活为止;自留山长期归社员使用,只准造林,不准种庄稼;自留山离耕地5米以内不准栽植乔木树种。社员说:这个事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又给山,又给苗,栽活了苗木不要钱,还奖给工分,谁还不好好栽树呀!
本报记者 郑启民
本报通讯员 迟兰馨 郭成群 王连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