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波光涛影集美情——纪念陈嘉庚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0
第8版()
专栏:

波光涛影集美情
——纪念陈嘉庚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傅子玖
南来的列车过厦门海堤,倚车窗东望,可看到一排排白石红砖,绿瓦飞檐,鳞次栉比的大厦,奇伟庄严有如海市蜃楼屹立海滨。
这就是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茹苦含辛、一生经营的集美学村。
七十年前,当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作为同盟会会员、爱国华侨的嘉庚先生,便深感“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于是,他决意大兴教育事业,为创建社会高度精神文明,不惜耗费亿万私财。
1913年,先生慷慨解囊,亲自用手杖丈量土地,在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兵的延平寨,建起了一座四千余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定名为“延平楼”。这便是他创建的第一所小学——集美小学。
数十年来,他捐献出巨大资财,建筑大楼数十座,总面积达三十余万平方米;创办男女师范、中小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幼师、乡村师范、国学专科、厦大等十多所各类型学校,培养各种人才数十万。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关怀资助下,又整顿和扩充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科学馆、水族馆、体育馆、音乐馆、美术馆、航海俱乐部、淡水养鱼池、游泳池、龙舟竞赛湖、运动场、礼堂、医院。学村一应俱全,成为景色旖旎、驰名中外的教育基地。
先生注重实作,不骛虚名;生活俭朴,克己奉公。对于公益福利,他甘之如饴;对于奢侈享乐,弃之如敝屣。据载,他的亲子有一次因急需款擅向公司经理提取40元。他知悉后,遂令下月如数从工资中扣回。对自己、对家人克俭清廉如此,但他可以为赈济国难灾民、为世界和本国兴学扫盲,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地热诚支付;他可以把在新加坡的私业:七千英亩胶园、一百五十万英尺房产地皮,捐作集美学校的永远基金,并聘请律师按英政府律例立字为据;他回国任职,中央给他300元月薪,他除每月取15元作膳食费,余数全交校委会作公用:“尽数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是乃余之大愿也。”那些惯于损公肥私、追慕享受的人,在陈老先生面前,当会垂头羞赧。当他看到职工家属和乡民渔人住屋古陋破败,遂兴建民屋百座,免费供几百家人居住。至今仍有数千人住在这些房子里。
我喜欢在这里踽踽独行,寻探先生走过的脚印。
路的一端,是花木掩映的
“科学馆”,并列巍峨的巨楼,一个个实验室灯火耀眼;华语、英语、日语、法语,几个国家的语言,潮汐般涌出绿色窗棂。
路的另一端,直通泊着“育志”号实验巨轮的港湾。港湾里,船姿楼影,霓虹映水,粼粼波荡。舒展着各国旗号的外轮,已泊岸憩息;而“育志”轮在轰轰声中拔锚起碇。
给海滨大楼命名“南薰”,也颇有诗意,不仅体现了陈老先生“薰然慈仁”(庄子·《天下篇》)敦厚坦荡的君子风;还含蕴着“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的诗趣。于今,“池上林”多已为拔萃佳木;而乡镇的有识之士,继承前辈热爱国家、关怀青少年成长、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美德,亦已蔚然成风。且看今年“六一”节,乡人职工馈赠集美小学诸多礼品,价值万元;而高贵的民情风尚,岂是万金所可比拟?我登楼眺望,想长眠于楼旁“鳌园”里的陈老先生,泉下必可悠然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