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为何“不胫而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2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为何“不胫而走”?
方放
谈到联产责任制的发展,一些同志爱用“不胫而走”这个字眼来形容。意思是说,这种办法没有长腿到处走,而且传播很快。为什么会“不胫而走”?是什么力量使它走得这么快?在农村深入考察之后,就会深切感到,这个字眼真是又恰当又形象。
不久前,我在河南南阳县三八大队访问,忽然看见开来一辆大卡车,下来几十个基层干部,原来是邻近的一个县来问责任制经验的。下午到曾庄大队,又遇到类似情况:一大批基层干部,席地而坐,听着、记着,是那样聚精会神。据大队干部谈,近来不断有来自兄弟地区的干部社员,学联产责任制的经验。他们看准目标,直奔某个县的大队,听完介绍,起来就走。我遇到的这一起,就是湖北均县一个公社的几十个队干部,其中还有社员,都是自动来的。
这使我感到很新鲜,也产生一种联想。想当年农业学大寨,从上到下,大会小会,各级动员,派工作队,费了那么大劲,还提出“学大寨,赶大寨,手中无权推不开”。要靠“权”来硬“推”,否则就推不开。至于当时的报刊,更是连篇累牍。对比今天这种自下而上、不声不响,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况!
“不胫而走”的方式很多。农民走亲串乡,赶集上店,火车厢里,汽车站上,哪里不谈责任制?说凤阳,道兰考,一年大翻身,穷乡粮满仓,到处喜气洋洋,议论纷纷。这些消息跨县跨省跨区,传播之快真是惊人。这是为什么?就因为它为广大农民所需要,它符合一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它能激发一种内在的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