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怎样解决首都的“吃奶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3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怎样解决首都的“吃奶难”?
7月中下旬,由于高温的影响,北京市国营农场有11头奶牛被热死,多数奶牛采食少,产奶量锐减。全市牛奶日供应量从35万斤骤降到24万斤,除婴儿用奶外,其余“营养奶”无法保证,使本来鲜奶供应就紧张的局面更为加剧。如何解决首都的“吃奶难”?有关部门认为,积极发展集体养牛,是较好的途径。
北京市平均每头成乳牛产奶一万二千四百多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因为奶牛少,牛奶产量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目前,全市订奶户已达三十八万八千多户,比1965年增加了11倍。如满足供应,日需奶七十余万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造成首都“吃奶难”的原因很多,但是,这么多年来只靠国营农场一条腿走路,限制社队集体养奶牛是重要的一条。目前全市二万二千七百多头奶牛,国营农场占94%,集体牛场仅占6%,而上海市的奶牛,国营、集体约各一半。
发展集体养奶牛,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劳动力和农副产品,增加社员收入,又可以节约国家投资。这一点已经在今年4月召开的市奶牛会议上,为各方面所认识。现在,一个国营农场包带几个生产大队,负责帮助解决牛源、饲料配方、培训人员、检疫防疫等问题。全市在原有九个集体牛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3个。市畜牧局还和农业部畜牧总局联合开办了华都奶牛公司,统管除国营农场不暇顾及的集体和个人所养奶牛的产、供、销。初步规划,到1985年北京市集体奶牛发展到1.2万头,年产奶3,900万斤,将分别比去年增加9.6倍和5倍。
从最近几个月的实践来看,要实现这一规划,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产、加工、销售,要全面规划,逐步形成体系。为了解决牛奶保鲜的问题,城镇、工矿区附近宜优先发展。发展的重点应是人少地多、资金充裕、交通方便的社队。
二、奶牛生长周期长,从初生牛犊到产奶需要27个月,一般牛场三年后才有盈利。因此,国家可考虑用低息贷款等形式在投资上给予适当扶持。
三、要切实解决饲料问题。按现行政策规定,国营牛场每头奶牛划给四亩半饲料地,集体牛场每头二亩。目前,国营牛场的饲料地已经落实,而集体牛场多数还没有“正式户口”。应尽快落实,粮地面积和征购任务也应相应核减。北京市豆饼一类的蛋白饲料严重不足,有关部门应帮助解决。
四、北京市黑白花奶牛耐寒,产奶量高,繁殖力强。解决牛源应立足本地,如从外地引进,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检验管理制度。
五、有的集体牛场建成后,由于挤奶、配种、检疫方面缺乏知识和技术人员,产量低,牛奶质量差,需要在建场前抓紧培训技术人员。国营牛场已有一整套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和经验,希望积极向集体牛场传授技术,帮助培训技术人员。
本报记者 朱继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