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陈永康的本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3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陈永康的本色
到了南京,我就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访问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不料,他被一个单位请去作技术报告了。
“老陈真不愧是由劳模成长起来的专家!”办公室里的一位徐同志敬佩地介绍说,“他始终保持着劳模的本色,今年74岁了,可是精神不减当年!”
另一位施同志接过话茬:“陈劳模是干出来的!即使在动乱的年头里,人员散了,样板田撤了,他也没有后退。你搞你的,我忙我的,屁股一拍,到苏北新稻区蹲点去啦。”
“我是跟着他的”,徐同志插话说,“先在沭阳沂涛,后到宿迁纲要大队,还收了一些知青和技术人员当徒弟!”
“这几年考虑到他的年纪大了”,施同志把话题拉了回来,“让他在院内从事三熟3,000斤的探索。三年中,有一年亩产达到了3,053斤,其余两年:一年是2,700斤,一年是2,973斤……”
“这数字?”
“嗨,那可实打实!脱粒后晒了又晒,扬了又扬。老陈亲自过秤,说:这是科学数据,来不得半点含糊。”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我终于见到了他。
他穿一身褪了色的补丁加补丁的衣服,黄球鞋,袜子也未穿。头发花白,但很健壮,是一位纯朴的饱经风霜的老农民形象。
听得出来,他不善于言辞,尤其说不了人们常说的那些套话;可是一讲起水稻高产经验,滔滔不绝,言之在理,不能不使你佩服!
“种田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掌握规律。”老陈操着浓重的家乡松江口音说道,“我们讲水稻的生长,以及和水稻生长有关的土、肥、水、气、光、温等自然条件,都是客观存在,都有它们各自的规律。对于这些规律,人们都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当然不是说,我们在规律面前就束手无策;我们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根据条件利用规律。”
讲着讲着,他联系起一段往事:
“记得1958年,我搞两亩水稻丰产田,有位领导同志要我提出亩产20,000斤的高产指标,订出每亩用1,000斤豆饼作基肥的技术措施。我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亩产20,000斤是不可能的;每亩用1,000斤豆饼作基肥,一是不必要,二是吃不下,三是不切合实际,既浪费,又会成为肥害。我没有接受,还是按正常的情况搞,水稻长得较好。那时常有人跑到我的田头说:‘老陈,你这块田亩产笃定3,000斤。’我总是说:‘没有的,千把斤吧。’后来的收成也确实是千把斤。相反,当时也有少数人不大顾客观条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造成稻子疯长,一亩200斤也没达到。”
陈永康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显得有些严肃:“当然,这是过去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我常想,我们搞科学种田的,一定要老老实实,照科学办事,提供科学的经验,千万不能迎合什么,胡说一气,乱来一通,那就不叫科学了。”
听着陈永康的议论,我想起了他的同事介绍的一件事。
苏南三熟制一直论争纷纭。去年9月的一天,一位省委书记来农科院,在去看试验田的田埂上,问陈永康三熟制到底种百分之几好?老陈答道:“不能讲比例。讲比例,弄得不好你们就一刀切了。农业生产差别大,要一个队一个队调查,有条件的、适合的动员种;条件不够的下掉一点;实在没有条件的就不种,把地养好,从实际出发。我们国家人口越来越多,不抓粮食不行。”书记点点头:“你这个意见是对的。”
“可是现在,有些地方的科学种田还不扎实,还有不少问题。”老陈打断了我的沉思,“去年我在下面跑,一位县委书记就对我讲,现在有些地方还在弄虚作假,产量不实,往上加,这怎么得了?”
这确实是值得人们认真对待的。
也许在某些人的眼里,陈永康只是一位出色的劳动模范;但我觉得,他更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本报记者 颜世贵(附图片)
陈永康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日报》记者 王广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