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四化事业努力深造的人——记中国赴比利时进修生邱仁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4
第7版()
专栏:布鲁塞尔通讯

为祖国四化事业努力深造的人
——记中国赴比利时进修生邱仁森
本报记者 辛树蕃
1981年6月9日下午,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校长、著名传热学专家安·佐莫特教授的办公室里,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博士论文答辩。
包括校长在内的博士审查委员会的七名教授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国进修生邱仁森介绍他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写出的长达351页并有80幅计算图表的博士论文《研究温度场的发展对快中子反应堆元件与液态金属钠的换热影响》(见下图)。邱仁森沉着而准确地回答着核能权威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答辩结束。当安·佐莫特校长深情地目送邱仁森走出办公室后,转过身来兴奋地对身旁的莫尔核能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查·德沃特教授说,“感谢你向我推荐了这位中国学者。他很勤奋,研究工作很严谨”。
这位治学严肃认真的老校长,当着邱仁森的面从未说过一句夸奖话,而且在邱仁森进行答辩时往往带头提一些近似苛刻问题,终于向他的同事们说出了对邱仁森发自内心的赞赏。与邱仁森朝夕相处的研究室主任郑重地回答:“我是经过考验之后才向你推荐的。邱的特点还在于他敢于解决带有新概念的难题”。
几天之后,邱仁森以优异成绩获得了比利时应用科学博士学位。学术界认为,他的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成就”,“使液态金属钠冷却的快中子反应堆的设计更加精确”。
这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外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的成就与评价。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的邱仁森一来到比利时,便在欧洲负有盛名的莫尔核能研究中心从事这一新学科的研究。
尽管年轻的邱仁森参加过我国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实验工作,参予了我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的实践,但对液态金属钠冷却快中子反应堆却是陌生的。能不能胜任研究工作?这在当时的外国同行们心目中是一个疑问。但是,邱仁森胸中有一颗为祖国而学习的强烈的事业心。他一心扑在事业上,虚心地向外国同行们求教。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常常和实验室的工人们一起操作。
经过一年的考验,外国学者们对他信服了。他们发现,这位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腼腆的中国人正默默地向科学的尖端冲刺。一年内,邱仁森完成了“结构强度计算”、“一体化堆内钠净化系统”、“组件的钠泄漏”等七项专题研究,其中两项为研究中心解决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邱仁森在研究工作中长足的进步,研究室主任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热情地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校长推荐邱仁森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建议校长亲自担任导师。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的校长欣然接受。“我相信我的老同事的眼力,同时我也相信曾创造过古代光辉灿烂科学的中国人”,校长真诚地向记者说。
就这样,邱仁森获得了由研究单位向大学推荐攻读博士学位这一不寻常的待遇。在邱仁森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一种设备,研究中心花了150万比利时法郎专门购进供他使用。
祖国的重托、国际友人的信任,激励着邱仁森。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论文,他查阅了近20年来国际上发表的228篇英、法文资料。为了求得准确的数据,他在电子计算机旁留下了高达一米厚的计算图纸。实验研究阶段开始了,这是一项更为艰巨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钠火事故。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准确的数据,他一人顶两个人的班,每天工作十六小时。回到住所还要整理、充实论文。实验成功了,论文写成了,但他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体重却下降了4.5公斤。
祖国时刻关怀着远在海外的邱仁森。他的所属单位对邱仁森的研究工作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帮助。
邱仁森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里,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享受着国家助学金。祖国的命运与邱仁森紧紧相连。为祖国而学习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学校里一直是高材生。为了献身祖国的核科学技术,他告别了首都北京,来到西南地区的山沟里,认真负责地工作着。出国深造期间,无论是风光秀丽、古色古香的莫尔城,还是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布鲁塞尔都没有使他分神,他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夜以继日,专心研究,努力作学问。
一位在比利时工作的中国同志看到邱仁森的求学精神,欣然命笔,写了一首诗:
万里求学渡百津,日夜攻尖倍苦辛。
天涯芳草寸心痴,振兴中华报三春。
邱仁森带着中比两国人民的友谊,以优异的成绩回国向亲人汇报了。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博士头衔,想的是回国后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四化建设上。他向记者表示,“我今年四十岁,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