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科普新事——访修文县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5
第3版()
专栏:

科普新事
——访修文县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
贵州省修文县城的赶场期,集市贸易繁荣,非常热闹。县农贸公司的门口围了一大群人,有的提着稻秧、苞谷植株,有的拿着农药,在那里凝神听讲,虚心求教。这就是深受群众欢迎、被人们誉为“街道农业大学”的修文县“农业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站”。这里好象举办了一个小型农业展览会,桌上摆满了“二化螟”、“直纹稻苞虫”等模型和各种作物的虫害、病害的实物标本。
“同志,秧叶上有臭虫斑,是哪样虫吃的,咋个治?”一位年逾花甲、须发均白的老农问。几个妇女又挤到了桌前,其中一个指着一钵中的稻秧说:“我家秧子就象这钵一样,又矮又不发兜,已经四十多天了,是哪样道理嘛!”他们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简直是如饥似渴。
今年,修文县水稻等农作物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农民四处“求医”。为此,县科协负责人和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举办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的建议。县科协在筹办过程中,得到县科委、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县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县农资公司等单位,也积极参加。县农资公司的经理和同志们为服务站的同志送茶送水,提供化肥、农药的样品,并配合作好组织和宣传工作。
参加服务站进行讲授、解答问题的科技人员,大都是农业高等院校毕业、而又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多年的同志,有的还是县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的负责人。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修文每星期天是场期),不怕劳累,不计报酬,讲得口干舌燥,还是不厌其烦。
为了作好准备,他们事前深入田间,查看作物病情,了解农民的要求,同时采集标本,回来查阅大量书籍和资料。县科委业务组负责人叶世琴已经四十多岁了,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本来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有不少家务劳动等待她去做,但是她却全力以赴地投入这项工作。县植保站的科技人员朱德志顶着烈日,满头大汗,一直站着讲解,解答问题,听讲的群众都深为感动。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农伸着大拇指说:“好!好!我们乡下人欢迎这些农老师。”
贵州省科协 孙钦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