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创造新生活——四川人民抗洪救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5
第4版()
专栏:

他们在创造新生活
——四川人民抗洪救灾纪实
我们从川东、川北,逆着洪水的流向而上,最后来到成都平原。沿途我们到处看到灾区人民在紧张地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看到人民群众在创造新的生活。
金堂是这次洪水的首冲之地。著名的沱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金堂县城赵渡原名三江镇,它汇合了三河之水,历来水患较多。7月12日至13日,不到二十小时雨量达三百多毫米。洪水在13日下午3点就淹了全城。洪水冲垮了田地和房屋,冲跑了家具和牲口。但是,洪水过后18小时,就恢复了供电;24小时,就恢复了供应自来水。我们到达金堂那天,正逢集日,街道两旁摆满了新鲜的蕹菜、丝瓜、茄子等蔬菜,还有豆腐和烧鸡。有人提着酒壶,拎着肉条。有一个农民从商店里推出两辆自行车,一手一辆,悠然自得地往回走着。被淹的房屋正在整修,有的正在重建。小巷深处,有人正在打制沙发、大柜等家具。
县抗洪办公室一位同志说,重建新生活的斗争,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恢复生产上。他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改种了红苕三万一千多亩,包谷一百多亩,蔬菜五千多亩。尤其是关系到人民生计的水利设施,已全部修复。
我们来到了青茅堰。这是金堂县重要的水利设施。洪水把拦河大坝冲坏了150米,只剩下一个闸门,进水渠道全部填满了流沙。将近一万三千亩正在包穗的水稻被扼了水。在县委的组织下,许多社员不顾自己房屋倒塌,奔赴水利工地。两千米长的堤上,人最多时达到二千五百多人。青江公社党委书记谢政光,施工时脚受了伤,用布把伤口缠了一下,又一拐一跛地指挥施工。他们仅仅用10天时间,就把青茅堰工程全部抢修完。渠水重新流进稻田,一万三千亩水稻得救了。
生活正在重新恢复,但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县长古明友同志对我说:“目前,全县大部分无房群众只能住简易住房。土房塌了,就盖砖瓦结构的。我们准备今年冬天就动手,争取国家支援一点煤,分给社员,搞些小砖窑,分散包干烧砖。新的房屋一定会陆续建筑起来。”
我们离金堂西行,再折南来到温江县。7月中旬,温江县不仅遇到了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洪灾,而且还受到了严重的风灾。洪水和狂风,使这个自然条件较好、多年来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的先进县受到巨大损失。全县16个公社中有10个受灾,10.4万亩可望丰收的水稻在泥沙中泡了四十多小时,四千多户社员的房子被淹,三条水利干渠有125处被冲坏。面对严重灾情,县委号召轻灾、无灾的社队支援重灾队,在支援中做到“三个舍得”、“四个集中”,即:舍得花钱,舍得拿工分,舍得下功夫;集中干部,集中技术人员,集中机械,集中时间。为了保住六个公社的稻秧,他们决定将一座全县共用的水渠闸门停闸三天,以便进行抢修。一些没有受灾的公社出动三万多人支援救灾。社员争先恐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麻袋、竹子、石磨、石板等,浩浩荡荡奔向渠边。结果,只两天半就全部修复了。全县受灾的水稻已全部洗苗、扶苗,应该改种和补种的全部完成,被冲毁的渠系全部修复。县委一位负责同志说:“一个公社或一个生产队,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的。从全局观点来看,受灾的毕竟是少数。只要我们发扬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新面貌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
我们去这个县的涌泉公社。在公路上,公社党委书记老关指着河弯边的几间新房子告诉我,那是寡妇社员李玉华的新房子。这次洪水,把她家的四间土坯房子、猪圈和部分家具冲坏了,她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娃娃一筹莫展。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许多社员给她扛去了自己家最好的竹子、木料、麦秸,还共同凑集起三万五千多块青砖和许多水泥瓦。洪水退后第二天,就有十来个社员,开始帮她立房基,砌砖墙了。他们自己带干粮,不吃李玉华家的饭。李玉华感动得哭了。我们来到她的家时,房子已全部建好,新墙刚抹上灰,比过去的土坯房子又结实又好看。房子前面的丝瓜棚、豇豆棚已重新搭好,旁边一片竹林郁郁葱葱。新房的后面,新搭了一个猪圈,也用的是青砖。
在灾区,每一天都发生着这种互助自救的事迹。当我们还在温江继续采访时,在毗邻的双流县公路上,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县的公兴公社听说黄佛公社受灾,专门派了52辆大小拖拉机、马车和架子车,载着三万斤麦秸、三万斤竹子、二百多根树、五千五百多斤粮食,去帮助黄佛公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这不是仅仅在送物资,而是一种精神的显示。这是一支队伍,也是一股创造新生活的洪流。洪水使灾区人民团结起来,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万众一心地创造着共同的新生活。 张志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