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关于克里米亚会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6
第6版()
专栏:

关于克里米亚会晤
本报讯 塔斯社8月22日发表了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勃列日涅夫最近在克里米亚休养地会晤东欧和蒙古7国领导人的结果的公报。《真理报》还为此写了社论,吹嘘勃列日涅夫在这次会晤中“奉行和平和创造的路线”。
无论是上述公报还是社论,都措辞谨慎,没有透露秘密会晤达成什么具体“协议”,解决什么样的“最复杂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大家庭”之间的哪些“必要的协调”。但是,公报突出地强调波兰“尖锐的危机现象”和莫斯科采取的态度;大事渲染当前更加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克里姆林宫亟需“协调”“大家庭国家的对外政策”。这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在这次会晤中,波兰领导人因其国内形势一度紧张,抵苏最晚,但不是象别国领导人那样说是到克里米亚“休息”,而是进行“工作访问”,而且会谈结束后还发了联合公报。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公报在提到“人民波兰遇到了尖锐的危机现象”后,写了这样不寻常的话:“实践再次令人相信”,“奉行现实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欠资本主义国家过多的债务,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劳动人民,表现革命警惕性,给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及时地坚决回击”,“是多么重要”。《真理报》还进一步谴责“敌视波兰社会主义的国内外敌人,竭力不让这里的局势稳定,指望在人民波兰和苏联之间……筑成一道鸿沟”。
这里虽然没有象前不久苏共中央给波党九大的信那样发出直接的露骨的干涉威胁,但其隐藏的含义是明显的。这不仅是指责波党当初没有“及时地坚决回击”而竟实行国内协商的路线。苏联领导人在单方面的公报中公然要别的党不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并强调“不仅要关心本国利益,而且也关心自己的朋友和盟国的利益”的原则,这是“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再次表演。今年8月21日恰值苏联侵捷13周年,当时苏联就以相互关心的原则作为入侵借口,这是人们记忆犹新的。
公报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所谓“大家庭的对外政策”的提法,也是莫斯科把它一家的货色强加于人的。公报指责美国“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作出关于生产中子弹的决定,经常企图把危机局势保持在极端紧张状态”,而苏联则是要“制止军备竞赛”,“降低军事对峙的水平”,“经常进行建设性对话”等等,这都是近来莫斯科宣传攻势的继续。至于公报诬蔑中国,说什么中国的政策同帝国主义的方针“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不过是莫斯科千万次重弹的老调,但看来这样做也是有它不可告人的需要的。
近几年来,“克里米亚会晤”是勃列日涅夫每年暑期都要举行的,但目前由于波兰危机的再度激化,和东西方关系的更加紧张,这次会晤比过去几次更为人们所注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