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探索者的襟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6
第8版()
专栏:

探索者的襟怀
陈铁健
1927年,瞿秋白同志在编辑他的自选集——《瞿秋白论文集》时所写的《自序》中说:我这幼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理论里,可以有许多没有成熟的,不甚正确的思想,然而我始终亟亟乎将我的成绩同着我的错误一齐汇集发表,正是要因此发展中国社会思想的自我批评——我们的著作是想要利于革命的实践的,而非想“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和理论家们,担负着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度里探索革命道路的使命。他们要用刚刚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找出一条适合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个探索的过程包含着失败和胜利,再失败,再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探索者的理论都不免包含着正确和偏颇,其活动都不免经历过成功和失误。在偏颇或失误的程度上,他们可能各有差异,但绝对不存在任何“天纵之圣”的神。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
瞿秋白的《自序》说:“‘没有牛时迫得狗去耕田’,……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从1923年回国之后直到1926年10月间病倒为止,一直在党的指导之下,努力做这种‘狗耕田’的工作。自己知道是不胜任的,然而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不可一日或缓。”瞿秋白同志这些话表现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情操,表现了共产党人胸襟坦白、心地纯洁的品德。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摒除不良倾向,发扬优良传统,党就会永远前进,事业就会不断发展。今年春天,我们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为一家外国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他的文集所写的序言中,重新看到了这种传统,看到了探索者的精神和革命家的襟怀。请看这一段话吧:
“近年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使得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今天再就本文集中的同样的题目讲话,我也许会讲得更加完备一些。但是,已经客观地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地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因此,我同意照讲话当时的样子全文编入文集,不做任何改动。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前进了。那有什么不好呢?”
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又是何等坚定的信念!这种襟怀和信念,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的,是只有无所畏惧的唯物主义者,只有勇于坚持真理的共产党人才具备的。
今天,我们又看到党的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它生动地表明,集合了一大批探索者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因而它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