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和新措施——安徽省滁县地区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7
第3版()
专栏:

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和新措施
——安徽省滁县地区的调查
最近,我们跑了滁县地区的凤阳、全椒、滁县、来安和天长五个县,了解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教育的新情况。
这个地区以前是以逃荒要饭闻名全国的,农村教育也落后。这两年,情况变了。生产连年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对教育投资也多了。如凤阳县,以前一般每年只能拿出1万元支持教育。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1980年,地方财政拿出11万元办教育,今年第一季度,又拿出9万元支持教育。社队和群众对教育的投资就更多了,如考城公社,去年就拿出23,000元给学校建校舍,还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送给学校。今年,凤阳每个农民还要拿出1元支持教育,全县48万农业人口,就有48万元。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学科学、学文化的热情普遍高涨,一些干部也从繁忙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抓教育了。全椒县三圣公社书记说,以前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大小会议就有十几个,什么三干会,电话会,现场会,等等,我们的时间大都“泡”在会议上,哪有时间抓教育?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同志说,现在群众生活问题解决了,我们才有精力和时间研究教育问题。今年春节前夕,他带领县委常委,给教师拜年,进行调查研究,有的问题当场就给解决了。
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
1、流生增加,入学率下降。1979年全区在校学生596,478人,1980年减少了66,380人,流动率达10.95%。主要原因是,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时,许多社员怕政策变,又怕赔产,加上自购耕牛成倍增加,需每户自己放养,孩子要在家劳动,造成了流生增加。
2、民办教师报酬不落实。在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时,民师除国家补助以外的报酬难以落实。地区教育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定远县一个民师去年的口粮分到生产队,秋后找队长,队长带着民师挨家挨户凑了半天,仅凑了11斤半稻子,队长无可奈何地说,钱和粮在群众手里,叫我怎么办?另外,有些民师既要教书,又要种田,教学与生产发生了矛盾,影响了教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一、进行教育调整和改革
1、调整教学时间。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对假日和教学时间,作适当的改动。来安县的一部分农村小学将一学年两学期,改为一学年三学段,既适应农时,又不误学时,还办了一批农闲小学。目前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比实行生产责任制前增加5.4%。
2、多种形式办学。一是日校办夜校。由全日制小学抽出教师,为那些白天因放牛或做家务不能上学的学生上课。据定远、嘉山、凤阳三县的统计,共办夜校475所,招收学生11,849人,其中适龄儿童7,620人。二是举办半日制学校,每天上课四个小时。全椒县就办了这样的学校57所,解决了1,380名校外儿童读书问题。
3、增设教学点。去年以来,全区增设807所小学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收回流生11,424人。
二、认真解决民办教师的报酬
解决民办教师报酬,有四种做法。
第一种是实行统筹工资制。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定工资标准,一般每人月工资32.5元,最高40元(包括国家补助、副食品差价补助)。除国家补助部分按月发给民师本人外,不足部分由社队统筹统付。各大队、生产队与社员签订生产合同时,大队即根据民师工资总额,按田亩计算,分到生产队,生产队分到各户,午、秋分配时根据合同兑现。
第二种是国家补助加学生筹款,即部分地谁读书谁给钱。如凤阳梨园公社五个大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第三种是国家补助加社队企业补助。如凤阳县武店公社灵泉大队,除国家补助按月发给教师外,大队在秋收分配时从社队企业中筹款。
第四种是国家补助加社队统筹、学生交费。
现在,滁县地区已有90%的民办教师实行了工资制。民师的收入有了切实保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为了保证民办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滁县等地都作出决定,免除教师的公役劳动。
当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有一些干部在新问题面前,不是走出办公室,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新措施加以解决,而是畏缩不前,坐等上级指示,以致教育工作还没有跟上,那里的流生依然较多,入学率不高。这些地方需要抓紧端正干部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教育工作搞上去。
二是目前有的地方农民富裕了,不仅要孩子读小学,还要孩子上中学,不仅要学习文化,还要孩子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民的这些要求,要逐步地研究解决。
三是各地实行生产责任制有先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也不相同,在办学形式以及民办教师是否承包口粮田、责任田等方面,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还需继续探索,创造新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 杨又全 钱业荣 刘恒立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