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党的光辉照闽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7
第5版()
专栏:

党的光辉照闽西
闽西(今福建省龙岩地区),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爆出革命的火花。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处于初创阶段的闽西革命势力遭到严重的挫折。1929年3月,“朱毛红军”跃过汀江,直插闽西,一举歼灭“镇山虎”郭凤鸣部三千余人,郭匪被击毙。首战告捷,震动福建。再度入闽,又重创另两只“镇山虎”陈国辉、张贞。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拼凑“三省会剿”,又扑了个空。
红四军入闽,全闽西革命工农群众,尤其是(暴动)失败后的群众闻此捷报,更加勇气百倍。因此各处斗争便越发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至同年11月底,闽西红色区域已扩展到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六县,方圆几百里,梭镖林立,80万农民奋起冲决几千年的封建罗网,他们欢唱:“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共产万年打天下,反动势力不久长!”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这片红色区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毛泽东同志在苏家坡——闽西特委驻地创办了一所平民学校,亲自指导闽西特委干部编写教材,为大家讲课。还在苏家坡的“鸿玉堂”,开办三省干部训练班,培养政治、军事和农运骨干。
闽西第一次党代大会开幕时,前敌委员会派出毛泽东、谭震林、江华、蔡协民、曾志等同志到会指导。毛主席在会上讲话,强调在斗争中“发展党”。当时闽西六县的党员不上三千,组织比较涣散。大会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研究,明确了党的路线、方针和任务,并就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十点措施。大会还就闽西的土地、政治、武装群众与政治组织、物价、洋货入侵与工农业破产等专题做出决议。全体代表讨论了毛主席提出的巩固根据地的三条基本方针: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给闽西乃至整个福建的革命以巨大的推动。第二年三月,闽西革命政府宣布成立,党员人数成倍地增长。革命进入“全盛时期”。
闽西,一个红色堡垒筑起来了,它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它顶住了国民党八个师的“进剿”,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的红军游击队组成新四军二支队北上,仅留下了党的组织和少量的武装骨干,尽管日寇盘踞厦门,却不敢窥视我“龙门”,不敢向闽西深山密林伸一伸魔爪。
正如当年闽西特委的主要负责人邓子恢、张鼎丞同志后来回忆说的:“在这里,革命的火焰从未熄灭,党的红旗始终不倒;在这里,有存在着二十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和1928年武装暴动时就建立起来的党支部;在这里有十余万人口的地区一直保存着土地革命的果实”。党领导人民曾经在这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一首极其壮丽的诗篇!
1929年的一个秋天,毛主席同邓子恢同志在苏家坡散步时,问道:“你说说,一个领导人的责任是什么?”邓子恢一时答不上来,毛主席对他说:照我看,领导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当群众的传达员,及时调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党委去研究,再把党委的方针带到群众中去实行。
1932年夏,周恩来同志到长汀县所属区乡动员民工支前时,就在长桥夹乡亲自做社会调查。1930年至1933年,毛主席三下才溪,写成《才溪乡调查》向全苏区推荐了这个模范乡。在此期间,他到过汀州市。他问市苏维埃主席:“群众有没有盐吃?”“群众得病有没有药吃?”“小孩读书有课本吗?”这位市主席,三问三不知。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群众有困难,你们不关心,不解决,你当市主席的过得去吗?这种官僚作风要改。毛主席拿汀州市同才溪乡、长冈乡、兴国县作对比,来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号召大家“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
闽西的老同志记得最真切的是闽西第一次党代大会的一幕。那个大会原定是7月11日召开。毛泽东同志发现会议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建议推迟会期,要求代表们深入下去调查研究,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摸清底细。这样会期推迟了一个星期,却开得很有内容,富有成果。这件事给闽西同志触动很大,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连开会的权利也是没有的。
在闽西上杭县境内召开的“古田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和朱德、陈毅同志一起,领导红四军在新泉整训(闽西地区一些同志也参加)召开了有各纵队、支队指挥员、政工人员和士兵、农民参加的几十个座谈会、调查会。毛泽东同志亲自提问题,记笔记,弄清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的途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会议只开了三天就胜利结束。这次大会通过的著名的“古田决议”,是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正如叶剑英同志说的:“从古田会议到现在,我军的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它的根本原则,它的基础,还是古田会议奠定的”。
毛主席调查研究工作做得过细。他在汀州疗养时,召开了一些调查会,写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的初稿。他用毛笔抄在汀州产的毛边纸上,贴在一间小厅的墙壁上,请来群众、干部发议论,提意见,然后再作修改、定稿。
在调查研究中,他对来自地方同志的经验倍加珍惜。当邓子恢同志汇报闽西土地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抽多补少”还应加一条“抽肥补瘦”。毛主席听到这里,连声说好,是一个新创造。建议写入《富农问题》的决议案中去,并且向中央苏区做了介绍。
毛主席在闽西调查写成的《才溪乡调查》等著作,至今仍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教材。他亲自倡导的深入实际当群众“小学生”的作风,今后永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家宝!红军北上以后,闽西特委翻印的毛主席写的《调查工作》,几经兵燹,由上杭县烈属赖茂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珍藏在屋顶天花板里,1957年献了出来。毛主席看了后非常高兴,稍作修改,重新出版,这就是那篇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
调查研究,如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这个“传家宝”要永远传下去,传下去!
黄际昌 张帷 李来鉴 蒋伯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