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8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
王森然
二十年代初,我同杜斌丞、杨虎城告别以后,离开陕北“榆林中学”,回到北京,任教北京师范大学。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我考取北京大学研究院国文系史学科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的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醒读者的爱国激情。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以备边讲边改正讲义中印错的字。可是,鲁迅先生讲课却很少看讲义,有时滔滔不绝一堂课就过去了,而笔还在耳朵上夹着,以至下课了,仍然忘记取下。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右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的字用的。讲义印的很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更正,免得贻误人家。”鲁迅先生又问了我研究的课题,嘱咐我以后要多注意一点,如遇到不妥的地方,给他提出来。先生在当时已是举国闻名的学者,然而对待自己的学生毫无傲慢、骄横之色,能如此诚恳坦白,平易近人,不耻下问,确实令我叹服。
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是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子上吃一点。我说:“随便怎样!”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人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饸饹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只得就地拣块砖头当凳子。我们夹着书包,坐在砖头上,端上一大碗荞麦饸饹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好象周围这些下层的劳苦群众与他相识甚久。直到这时,我才真正体会了先生大众化文艺思想的真谛。
鲁迅先生经常在北大、师大作讲演,后来我兼任北方几家报刊的编辑,又采访过鲁迅先生,写过一些关于先生的文字,得到许多教益。直到一九二五年,我同蒋听松一起到绥远去,才离开先生。到如今已时隔近六十年了,而鲁迅先生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鲁迅先生的姿容丰采,始终缭绕心头。著笔至此,仿佛他又站在我的眼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