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淮阴的喜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29
第2版()
专栏:短评

淮阴的喜讯
江苏淮阴地区农村的变化令人高兴,也发人思考。二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对这个地区曾经给予很大的财力、物力扶持,虽然也有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事实说明,要治穷,外来的物质支援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千百万农民的积极性。淮阴地区以及其它许多类似地区,过去所以穷,有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长期“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却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原因。过去,往往越是穷的地方,“左”的一套折腾得越凶,弄得困难越来越大,生产一蹶不振,群众连温饱都不可得,哪里有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所以,这些地方要治穷,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解开缚在农民身上的“左”的绳索,让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责任制形式,广开生财之路,放开手脚,向贫穷开战。淮阴的变化就是由此而来的。
对那些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地方,党中央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为什么在有些地方至今难以落实,甚至受到重重阻挠?显然,主要是有些干部中“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清除。淮阴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推行联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尽管群众的实践完全符合党的政策规定,效果又显著,开始却受到了一些干部的指责和阻挠。后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逐渐统一了认识,一些同志从最初的“摇头”变为“点头”,转而支持群众搞联产责任制。这种态度是应当受到欢迎的。
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搞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广大农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破除“左”的框框,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可以使农业更快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