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他象老黄牛一样——记阜城县医院外科副主任、共产党员王如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2
第3版()
专栏:

他象老黄牛一样
——记阜城县医院外科副主任、共产党员王如海
河北省阜城县医院外科副主任、共产党员王如海,在工作中满腔热忱地为病人服务,作出了显著成绩。他连续五年被评为县模范医生;1979年入党后,年年被评为全县模范党员。
1963年11月,24岁的王如海从保定医专毕业,分配到阜城县医院。有一天,王如海经过诊断,准备为一个病人做血管结扎手术。后来,经主治医生检查,这种病禁忌手术。这事对王如海震动很大,深深感到:“没有真本领,救死扶伤就是一句空话。”
不久,医院派他到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麻醉。在进修一年的时间里,节假日,别人休息,他不是替人顶班,就是自学。同志们劝他:“学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来一趟太原不容易,抽空转转去吧。”王如海笑笑说:“我没心思去转悠。”进修回来后,王如海订了学习制度,除特殊情况外,每天最少挤出两个小时自学。
十年内乱期间,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实际上都废除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没人管。王如海却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说:“国家和人民送我上大学,学技术,是为了给人民看病。病人上门,不能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他根据县医院人手少、分科不细等特点,除学习麻醉学外,又先后系统地学习了普通外科学、创伤骨科学,基本上学完了颅脑损伤的内容。现在,他不仅是一个麻醉师,而且能独立进行普通外科和骨科手术,还会作其他科的手术。
王如海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有时连续工作时间太长,腿都肿了。1979年,他加班工作240小时。1980年又加班192小时。人们称赞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象老黄牛一样”。
1966年4月27日晚,王如海和潘月新正在举行婚礼。戴医生进来轻声对王如海说:
“来了个肠梗阻病号。”王如海说:“赶快准备做手术。”戴医生想到,医院只王如海一个人搞麻醉,他不去做不了。让他去,可人家这是洞房花烛夜啊!王如海理解了他的意思,爽快地说:“我这事算什么,救人要紧。”
那时,县医院还没有电,做手术要用大手电筒照明。王如海的爱人潘月新是做护理工作的,也来了,她负责打手电筒。手术一直进行到快天亮。就这样,他们在手术台前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婚礼。
1979年3月,女社员伊淑平颈部肿物感染,侵犯血管,发生几次大出血,血压下降,生命垂危,需要马上输血。医院没有血库,向地区求援也来不及了,病人亲属的血型又合不上。伊淑平的爱人发愁了。王如海果断地说:“我是A型血,采我的。”血抽到100 CC,护士张国才说:“够了”。王如海说:“太少,少了作用不大。”“你还要作手术呀。”王如海镇定地说:“没关系,我顶得住。”抽到250 CC,王如海还嫌少,张国才再也不听他的,把针头拔掉了。
过去,县医院没有骨科设备,一些骨科病号来了只好转院。王如海眼看着一个个骨科病号被转走,感到内疚。他向院领导建议:创造条件,开展骨科业务。资金困难,他和同志们自己设计,因陋就简,先后制造了牵引床、小腿架和小儿下肢悬吊牵引架等六件设备,不仅节约了开支,也方便了群众。几年来,县医院用这些自制设备治愈了六百多例骨科病号。
王如海1978年被提升为外科副主任,1979年入了党。他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从此,他除了更加满腔热忱地工作外,还自学英语,决心向医学的高峰攀登。
尚俊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