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3阅读
  • 0回复

反映时代脉搏 振奋革命精神——话剧《金子》、《天山深处》、《理想还是美丽的》、《保尔·柯察金》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2
第5版()
专栏:

反映时代脉搏 振奋革命精神
——话剧《金子》、《天山深处》、《理想还是美丽的》、《保尔·柯察金》观后
钟艺兵
入夏以来,首都戏剧舞台上陆续出现了一批取材于青年生活、给青年以革命理想教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的戏剧。其中话剧《金子》、《天山深处》、《理想还是美丽的》和重排上演的《保尔·柯察金》,尤其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戏剧工作理应重视青年观众的反应和要求,注意通过戏剧演出给他们以有益的引导和思考。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一大批为广大观众所承认、被青年所喜爱的优秀剧作。但是,近一个时期来,也出现了一些使人忧虑的现象:某些在报刊上被誉为成功的作品,在实际演出中对群众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一些脱离生活、任意编造、情趣不高的剧目,却争相上演,上座率很高;某些过去在创作上颇有建树的剧团,现在却放弃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大演与当前时代脉搏相去甚远,而艺术上又十分平庸的所谓“赚钱戏”。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对于某些同志来说,恐怕是对戏剧工作的社会责任感有些淡漠了。
我们的面前似乎摆着这样一个问题:反映现实生活、富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新剧作,能不能够使观众发生兴趣,承认它,喜欢它呢?现在《金子》等戏的创作和演出,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田芬编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三幕话剧《金子》,将待业青年这个当前有着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勇敢地搬上了舞台。它刻画了苏秋华等十一个待业青年的不同境遇和性格;写他们从苦闷、自卑的待业状态,走上欢欣、自豪地自办青年服务联社的工作岗位;歌颂了青年一代发挥聪明才干,承担社会责任,分担祖国困难,象金子一般闪耀光泽的心灵。
李斌奎和唐栋编剧、乌鲁木齐部队政治部话剧团演出的五场话剧《天山深处》,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一个问题:“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这个剧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成功。戏中以爱情纠葛为主线,塑造了余海洲、郑志桐等解放军筑路部队青年指战员的光辉形象。这些为了保卫千百万人民的幸福,长期艰苦战斗在天山深处,流汗流血,甚至献出了生命的无名英雄,是我们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与此同时,作者的笔锋又为我们揭开了当前社会现象的另一面,即某些身居城市,受到剥削阶级思想严重腐蚀的青年的生活。他们被金钱、物欲所俘虏,精神空虚,灵魂卑下。在他们看来,天山深处“大兵”们的思想是难以理解的。作者就是这样在广大观众面前,将两者之间作了如此鲜明而又发人深思的对比!当全剧结束在女技术员李倩为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与副营长、青年干部郑志桐保持恋爱关系,而陷入思考时,实际是将“青年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题出给了广大观众。
“两代人之间存在的鸿沟能够填平吗?”这是当前广大青年和从事青年工作的同志经常讨论的另一个话题。这个难题能否入戏,使其在舞台上进行更广泛的探讨呢?刘川编剧、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话剧团演出的六场话剧《理想还是美丽的》,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个剧通过我国某科研部门研制先进雷达“空中猎手”的故事,深刻地概括、揭示了十年内乱及其余波给我们两代人之间造成的隔阂和误解,这隔阂和误解正妨碍着祖国四化的进程。剧本着力歌颂了老一代革命者、研究院院长陶思政的坚定的党性、锐敏的眼光、宽阔的胸襟、求实的作风。有这样的带头人,何愁“鸿沟”不得平!由于塑造陶思政这一关键性人物的成功,两代人的隔阂终于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消除,青年技术员赵力文及其同伴们的才华也终于得以贡献给祖国。剧作告诉青年们:在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心中的理想是不会被湮没的,理想还是美丽的!
周来根据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同名话剧剧本改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十场话剧《保尔·柯察金》,真实、生动地塑造了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的杰出代表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描写了他在党的领导下,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同国内外敌人和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辉一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保尔的精神曾给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以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现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十年浩劫,处于一个“艰难起飞”的阶段,因此这部戏剧在今天上演,引起我国青年强烈反响,是极其自然的。
应该说,《金子》等四部戏剧的创作和演出都是比较成功的。那么,在它们各自的成功之中,是否包含着一些共同经验,值得我们在反映新的现实生活的戏剧创作中加以借鉴呢?我以为这经验是存在的,或许可以概括为这样三条:
一、反映人民的愿望,写出时代的特征。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十亿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应该使戏剧工作者把反映四化进程中的新的生活、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人物,鼓舞人们振奋精神,团结向前,作为自己的一项光荣职责。这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金子》等戏的作者,之所以能够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青年问题中开拓题材,提炼出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这首先是由于他们置身在生活的急流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觉地使自己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歌颂者、促进者。
无可否认,我们的戏剧在揭露林彪、“四人帮”和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曾经发挥过有力的作用,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形势的发展,人民对戏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作家们不能停留在仅仅写“伤痕”,写林彪、“四人帮”迫害下造成的妻离子散、家败人亡这样一些题材。应该开拓题材的新生面。如果不是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与发展,就可能逐渐出现雷同,失掉观众。
《金子》等戏的长处,正是从今天的实际生活出发,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时代特征,使人民既正视和警惕我们社会的阴暗面,又看到我们社会日益扩大的光明面,从而使人民感奋起来,受到鼓舞,满怀希望,同心同德地为追求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前进。这种表达中国人民“多难兴邦”、“振兴中华”精神的戏剧,才是我们时代最需要、人民最渴望的戏剧。
二、积累丰富的生活,塑造真实的人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在近一个时期中,由于某些脱离生活进行编造的戏剧,得到了某种剧场效果,很有上座率,于是在部分作者中,对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原理也产生了怀疑。
《金子》等戏的创作,走的是一条学习社会、反映生活的正确道路。《金子》的作者曾反复调查、了解待业青年的状况,直到目前连续演出了近七十场之后,仍在继续征求意见,进行修改。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金子”——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或正在待业的青年们,对这出戏非常喜爱,觉得写出了他们的感情和希望,因而在戏剧的某些段落,许多台词都引起了他们欢乐的笑声。《天山深处》的改编者之一李斌奎同志,是短篇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的原作者。小说是他深入天山、长期体验筑路部队生活的成果。这次改编,依然得力于丰富的生活积累,而剧本比之小说原作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理想还是美丽的》的作者,曾访问过国防科研部门与剧情有关的各方面人物,经过一年之久的思考、酝酿,才确定了剧本的基本构思,开始动笔。这部戏剧的深刻的立意,饱满的激情,证明了它是来自生活的有感之作。《保尔·柯察金》虽是改编之作,但与改编者深刻的生活体验,也是不无关系的。
这四部剧作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特点是比较真实。这些人物,不是根据某种思想、意念编出来的,而是在生活本身提供的无比生动的众多的人物雏形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化创造的结果。
三、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演员演出了青年的朝气。
这四部侧重写青年生活的戏剧,由于在角色的安排上大胆启用青年演员,因而演出风格明快、清新,很有青年的朝气。这个做法应该给以肯定。当然,这并不是主张老演员、老表演艺术家退出戏剧舞台。老同志有丰富的艺术经验,他们可以演一些自己年龄条件能够胜任的角色,在艺术实践中搞好“传、帮、带”,而把剧中的青年人物让给青年演员去演,帮助他们演好所担负的角色。
上述四部戏剧并非完美无缺。我觉得《金子》的主题还不够集中,女主人公苏秋华尚未更深地卷入戏剧矛盾的中心;《天山深处》第一、三场戏比较薄弱,个别人物有待进一步推敲;《理想还是美丽的》在人物关系及情节安排上,还有斧凿之痕;《保尔·柯察金》剧本还可精练些。这些不足都是可以改进的。我们期望将有更多的好戏出现在舞台上,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戏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