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谈谈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2
第5版()
专栏:

谈谈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
杨荫隆
高尔基在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和论文、书信中,为坚持和捍卫文艺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对文艺真实性问题的深刻论述中,高尔基很鲜明地提出了“两种真实”的观点。
高尔基关于文艺“两种真实”的观点早已形成,明确地提出是在三十年代初。当时苏联正处于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时代,现实中成长着的和衰亡着的事物,美好的和丑恶的现象,都在矛盾中交织在一起。反映在文艺思想和创作上,随之出现了描写积极的和消极的现象之争。高尔基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引导文艺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的新和旧的本质,提出了“两种真实”的观点。对这个观点表述得比较集中的是1932年给格罗斯曼的信。高尔基批评格罗斯曼的中篇小说《格留考夫》,“材料支配了作者”,“作者同事实站在同一角度上去观察事实”,而作者却得意地说“我写了真实”。显然作者不懂得“真实”与“事实”之别,对作者的似是而非的“写真实”的说法,高尔基是不满意的,因此在信中指出:“他应该向自己提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是什么真实?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写真实?人所共知,存在着两种真实,在我们的世界中数量上占优势的是过去时代的卑鄙龌龊的真实,而为了摧毁这种真实,又产生了另一种真实,它正在成长着”。又说:“作者真实地和津津有味地描绘了矿工们的糊涂、醉酒、打架以及一切在他的——作者的——视野中大概占优势的东西。当然,这是真实,是十分龌龊的、甚至令人痛苦的真实,必须同这种真实进行斗争,一定要无情地把它消灭掉。”高尔基担心作者被“写真实”搞得头脑不清醒,又强调必须弄清作家“肯定的是什么样的真实?他希望什么样的真实获得胜利?”
从这封信可以归纳两点:一是高尔基指出现实中存在着“两种”真实:一个是旧的、龌龊的、临死的;另一个是新的、健康的、成长的,它是在旧真实之中生长出来而又否定旧真实的。在一定阶段,龌龊的真实还可能占优势,要善于识别新与旧。这两种真实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主观意愿”的真实,因为新和旧的事物都有自己本质的规定,不能认为只有光明面是真实的而阴暗面是不真实的,也不能认为只有阴暗面是真实的而光明面是不真实的,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真实。二是高尔基指出这两种真实都可以描写,但需要有作者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格罗斯曼的缺点就在于对龌龊真实的描写过于“津津有味”,在他视野中占据了优势,忽视了对它的批判和斗争。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点,在《无耻主义》、《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答复知识分子》等文章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高尔基的“两种真实”是在肯定现实中存在新和旧两种真实的前提下,强调作家不仅仅是旧真实的“裁判者”,更应该是新真实的“建设者”。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多年来在我国确有一种流行的理论,用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来解释“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不是把它看成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而成了仅仅从阶级利益和世界观需要出发,可以随意杜撰和编造的主观产物。它给创作带来的弊病,特别是林彪、江青一伙的“瞒”和“骗”文艺造成的灾难,已是尽人皆知了。这种理论何止中国有过,早在二十年代末的苏联文艺界也曾横行一时。对那种主观臆造的“真实”论,高尔基是极端反对的,并为清除这种极左影响作了大量工作。在高尔基看来,必须承认,生活真实是客观存在,而且大体上呈现为新和旧的两种趋向。但是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出新和旧的本来面目,则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倡作家尽可能多地掌握马列主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决不应由此而推演出不同阶级有不同真实的结论,它和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点是根本不同的。
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是建立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完全符合恩格斯关于“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和“正在衰亡的现实”的论述。他从来不把真实性视为抽象的、静止的概念,而是把它看作历史的、发展的、符合生活逻辑的概念。他深信,生活是连绵不断的,人是益臻完善的,人的一切活动也是向前发展的。1934年,在高尔基晚年时,他曾尖锐地批评了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乌七八糟的作品,指出编辑们的大脑很象停下来的钟表,老是表示那一个时间,看不到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成长与衰亡、高尚与卑鄙等现象处于矛盾斗争状态的实在内容。所以他总是耐心教导作家们要认真研究一切现象,“它不是正在崩溃的旧世界的一个碎片,就是新世界的一个萌芽”。
高尔基的“两种真实”观点,在苏联文艺界也曾经引起过不同凡响,它直接涉及了写什么的问题。高尔基针对所谓只准写好现象的观点又写了一封《致工人通信员》的信,指出对坏现象要“丝毫不讲情面”,但是要注意,“‘良好’的东西愈是被突出地强调出来,鲜明生动地讲述出来,则‘不好’的东西暴露得愈加清楚,愈加可耻。”高尔基对“两种真实”论,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如何描写好现象与坏现象的问题的阐述,真正表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向前看的精神。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高尔基怎样引导作家正确地认识和描写新、旧两种真实,怎样去扶持和发扬新真实,抨击和消灭旧真实。如果这种理解符合高尔基的原意,不仅不应视为“过了时”的观点,而且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用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
那么,怎么才能看清“两种真实”?高尔基强调,作家要有一个“很高的观察点”,高瞻远瞩,“从未来的伟大目标的高峰来观察旧时代”。这是高尔基美学观的重要方面。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时代前进的巨流怎样冲刷着残渣污泥,或者说,只有站在明天的高度观察今天,又从今天的现实中预见未来的时候,才能正确地描写今天,这就是用“通向未来”的观点来看“两种真实”。正视现实,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特征。对未来美好的信念越坚定,越热烈,那么对现实中违背未来的陈旧东西,就看得越清楚,越憎恨。因此,高尔基历来厌恶文学上的悲观主义、厌世主义,以及“过去如此,将来亦然”的论调;反对象检查官那样,“过分地强调了否定的现象”;反对作家成为“不偏不倚的摄影师”。相反地,当有的作者“被生活印象”压抑着灵魂的时候,他就劝告不要作“观察的俘虏”,要把灵魂提高起来;当有的作者在现实面前唉叹的时候,他指出“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高尔基的这些论述,充分阐明了作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肯定新的真实,否定旧的真实。他为确立新的真实,让新的真实发出光和热,奋斗了一生。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曾用诗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种心声:“海上的拍岸的浪潮在叫嚣,心灵里产生出新的旋律——心灵燃烧得象篝火一样,当烧成灰烬的时候,我就死掉!——但在死亡以前,我要照亮某些东西,我要给某些人加热——使他们变得暖热起来!”这是一种多么感人肺腑的心声!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精神,准确地、深刻地揭示我们这个时代的两种真实,用高尚的、健康的、美好的东西丰富我们的生活,滋润人们的心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