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惨痛的教训——这次四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3
第2版()
专栏:

惨痛的教训
——这次四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灾?
编者按:七、八月间,四川发生的特大洪灾,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当地各级领导机关、驻川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群众,团结奋斗,开展生产自救,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党中央对受灾的四川人民极为关怀,全国各地向四川伸出支援之手。四川人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但是,这次为什么发生如此严重的洪灾?最近,四川领导机关对此作了初步总结,认为酿成这次洪灾,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主要是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上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对森林乱砍滥伐,农田水利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推行“以粮为纲”,向河滩要地,向河滩要粮,盲目开荒造田,等等,致使大片山地岩石裸露,生态日益恶化。这个严重教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关于森林、特别是水源林遭到破坏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这几年已经一再提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次洪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在其他省区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我们要从这次自然灾害中切实吸取教训,搞好林业,搞好水利建设,坚决制止一切破坏森林和水土保持的行为。
今年七、八月间,四川盆地腹心地区近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相继发生两次暴雨,山洪暴发,江水陡涨,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这次洪灾波及到全省135个县、市,1,18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有53个县以上的城市、580个场镇、2,600多个工厂企业和1,25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160万间,人畜伤亡较大,直接经济损失在20亿元以上。
当前,四川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积极领导灾区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大家面对洪水劫后的废墟、荒滩、被毁的工厂和历年辛勤建设起的农田水利设施,痛定思痛,也在认真调查研究造成这次严重洪灾的原因。
一些同志说,四川省这次特大洪灾的发生,固然大气环流的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但是在成灾的大小上,人的主观因素并不是不起作用的。许多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次洪灾波及到如此广大的地区,遭到的损失如此严重,和我们过去在经济建设上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以及工作中的失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川的几条江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灾?在最近省委召开的抗洪抢险、生产自救汇报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重要原因是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水土保持无法控制。因此,一遇暴雨,便山洪暴发,一泻千里,势不可当。五十年代初期,四川还是全国森林比较多的一个省,覆盖率占全省总面积的19%以上,但是1955年以后,经过几个“大办”,到196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降到只有9%。随后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森林覆盖率有所回升,但仍然很低。目前,全省182个县,森林覆盖率大于30%的,仅有12个县;川中农业地区53个县,几乎近半数县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有的甚至不到1%。
大批森林的过量砍伐,带来了其它生态因素的连锁反应,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许多地区由于地表没有遮拦,水源涵养减弱,90%的雨水流失,水分循环失调,削弱了御灾能力。今年暴雨成灾的地方,大多发生在林木稀少、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而在森林多、覆盖率高的地方,尽管暴雨程度相近,受灾程度却要轻得多。据科学部门调查,地处嘉陵江边的苍溪县龙王公社,由于大跃进中森林砍伐殆尽,1964年三天内降雨250毫米,就冲毁土地100多亩。以后,这个公社抓了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恢复到30%。这次两天内降雨290毫米,土地却一亩也没有被冲毁。新都县三河公社龙门大队,从六十年代开始植树造林,全队平均每人有树和竹子38丛,这次洪水灾害中,有26户倒塌房屋,冲毁农田7亩半。条件相同的长桥大队,人均只有十丛树和竹子,洪水一来,60多户倒塌房屋,冲毁农田160多亩。
值得引起人们警惕的是,当前四川各地对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仍没有列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如全省104个国营林场,按照正常蓄积量,一年只能砍伐76万立方米,现在国家每年规定的砍伐量高达200多万立方米。加上各地自行采伐,毁林开荒,森林失火,使森林面积越来越少,出现了连绵不断的荒山秃岭。许多专家呼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否则将祸及子孙,贻害无穷。
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结构失调,不顾水土流失,到处建造“大寨田”,这是洪灾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多年来,许多地区对早已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非但不进行综合治理,还大搞“向荒山要粮”,“向河滩要地”,甚至不惜动用大量劳力与物力在山头上建造“小平原”。这种做法,更加剧了本来已经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南充县土壤普查结果,56.4%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南部县典型调查,每年剥蚀表土厚度0.5至0.6厘米。这次暴雨期间,大量泥沙随着地表迳流滚滚而下,不少地方泥石流、滑坡和山崩相继发生。许多受灾地区洪水退后淤泥达一、二尺之深。
近几年,条条江河含沙量不断增加,长江上游一些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混浊的泥流。四川经长江流向下游的泥沙,每年有6.4亿多吨,这意味着相当于500万亩耕地上的5寸表层沃土全部被水冲走。据重庆封滩水文站测定,今年7月中旬洪峰到达重庆时,长江流量每秒高达8万多立方米,含沙量达到7‰,比20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个变化多么惊人!一些水利专家大声疾呼,要人们警惕不要让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他们认为这样讲绝不是耸人听闻。
多年来,四川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很大成绩的,在这次发生特大洪灾,全省12,000多个水库起了重要的拦洪减洪的作用,暴雨期间,共蓄洪17亿立方米,约占这次暴雨降水量的8%。
但是,通过这次洪灾,也反映出水利建设中的不少问题。一是重灌溉,轻防洪,在江河上游缺乏一些既能保灌又能滞洪的大型水利工程。二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有急于求成,赶工图快,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弊病。全省相当多的水利设施没有经过认真勘测设计,就在地质、水源和灌区面积都不清的情况下盲目动工,仓促上马,建成后又没有进行严格验收,以致许多工程简陋,配套不全,灌排不畅。所以,这次洪水一来,全省有14,000多处渠堰、河坝工程被洪水冲毁了。
四川各地总结出的又一条重要教训是,长期以来,江河的管理与整治被忽视了。各地区、各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在江河上任意建厂、造地、排土排渣等,使河床不断上升。有的地方和单位沿江修建水利设施和扩建工厂时,以邻为壑,把堤岸向河心伸延,使河水改变流向,冲向对方,结果是害人又害己。
特大的洪水,给四川省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清醒和聪明起来,增强了治山治水的紧迫感。为了不让灾害重演,各级党委和政府正针对存在的问题,决心采取坚决措施,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治理荒山秃岭,迅速改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宗棠 范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