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跳出旧框框想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4
第2版()
专栏:

跳出旧框框想问题
本报评论员
作为一个领导者,作决定时,必须十分谨慎,但在研究问题时,思想不能“关闸”。就是说,要打破思想上的僵化、凝固状态,跳出旧框框想点问题。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从事工作。
对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我们已经懂得了不少东西。从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但是,我们的事业在实践中,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在今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继续调查它,研究它,进一步探索它的规律,使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而永远不能停顿,不能固定化。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逐步完成的。客观世界的发展没有穷尽,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穷尽。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如果人的认识一旦在某一点上停顿了,僵化了,就构成一种框框,框住人们的思想,使人丧失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这种现象,在革命的道路上,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每当革命到了转折关头,就更加明显。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党内都有不少同志在这种大转变的时刻跟不上形势。而我们当前面临的这次转变,比起历史上那几次转变,还要深刻得多。这不仅因为,我们空前地实现了多年来没有能够彻底实现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而且因为,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它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极深的影响。这个转变本身,就包括着深刻的拨乱反正的过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强调跳出旧框框想问题,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当前,限制人们认识问题的种种框框,首先仍然是左倾思想造成的。
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为标志,我们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但是,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中,“左”的影响仍然存在。它所形成的种种框框,还起着束缚人们思想的作用。一些人习惯于按照旧的方式想问题,一下子改变不过来,从指导思想上,从理论上,似乎是弄明白了,但一接触实践,又陷进了数不清的框框之中。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广大群众和干部精神振奋,每天都在创造许多新事物,而有些同志却在那里转圈子。转出了这个框框,又转进了那个框框,忧心忡忡,步履踌躇。因此,我们说,当前的拨乱反正,决不是一句没有内容的空洞口号,而应当从思想路线着眼,从具体工作着手,在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中,实实在在地去打破那些一个一个的圈圈、框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划清是非界限。只有这样,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流毒,才能逐步地、切实地得到肃清。
同时,还应当看到,限制人们认识问题的种种框框,不光来自“左”的影响,也来自其他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现状和习惯往往容易把人们的头脑束缚得紧紧的,即使是革命者有时也不能免。”(《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38页)这里指的是人们思想上常常出现的一种惰性,指的是人的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某些观念,很难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及时改变。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能够自觉地认识并摆脱这种弱点。但是,如果一旦失掉这种自觉性,陷入盲目性,那些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样会成为限制人们思想的框框,阻碍事业前进的负担。
在这些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当中,有的是历史上早就形成的,甚至有的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几千年;而有些是在长期革命战争条件下,特别是在三十二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条件下形成的;还有一些则是从外国搬来的。这些传统和习惯,有些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在当时就是一种不正确、不合理的观念、习惯和方法,而被人们不加鉴别地承袭了下来;也有些本来是正确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是或基本上是成功的经验、正确的观点、合理的方法,而被人们绝对化、凝固化了。所有这些,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只要人们对它失掉自觉性而陷入盲目性,都可能成为一种框框,紧紧地捆住人们的头脑和手脚。例如,建国初期曾经是行之有效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国内国际条件下,的确是比较适宜的,它的许多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有的同志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把它当作模式,这样就把当时的成功经验,变成了妨碍探讨新问题的框框。又如,我们从一定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出发,把“三大件”作为高档消费品生产的重要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同志看不到今天的人民已经对消费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仍然固守“三大件”,而不愿再越出一步,这样就把原来对情况的正确估计固定化,变成了阻碍制订新方针的框框。再如,在当前推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有的同志又把某种形式固定化,强求一律,只许有一种形式,而不允许发展,不允许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形式,这样就把新经验固定化,刚刚打破了旧的框框,又跳进了新的框框。所有这些,都是一种习惯势力在起作用。列宁曾经把习惯势力比作阴沟里的冰块,很难融解。如果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种习惯势力,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观点、经验、方法等等,在另一种条件下都可能变成一种框框。
要正确对待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的传家宝。但是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非常珍视革命的传统,严厉斥责对革命传统的背叛和庸俗的态度,而同时要求革命家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采用旧斗争手段的条件,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人所共知的口号。”(《列宁选集》第1卷第732页)凡属好的传统,我们当然要恢复、继承和发扬。有些,就不能仅限于恢复,还要在恢复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加以发展。还有些我们今天需要的东西,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需要我们首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我们党内,还有一些不好的传统。对于这些,则要坚决摒弃,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因循承袭。
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招待高等学校工作人员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祝贺科学繁荣,从事这种科学的人虽然懂得科学中已有的传统的力量和意义,并善于为科学而利用这些传统,但他们仍然不愿作这些传统的奴隶;当旧传统、旧标准和旧方针趋于陈腐而变成前进的障碍时,这种科学有勇气、有决心打破这些旧传统、旧标准和旧方针而建立新传统、新标准和新方针。”(《斯大林文选》上第174页)在这里,斯大林告诉我们,根据情况的发展而随时打破旧的、过时的东西,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这才能推进科学。而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提倡跳出框框想问题,就是要以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破除旧观念、旧传统,为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开拓广阔的天地。而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强调这样两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统一,一条是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部门、本地区具体情况的统一。
跳出框框想问题,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周恩来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有框子的。我们有的是大框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框子。我们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无产阶级化,这个框子该有多大!我们还要改造自然,这又是多么大的框子!”(《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主张跳出框框想问题,是反对思想上的一种僵化、凝固状态,而决不是说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武器也可以丢掉。任何背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倾向,都是完全错误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推向前进,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只要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符合实际的东西,就要大胆创造,大胆革新,大胆实践。在这方面,党中央几年来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工作,已经给全党树立了榜样,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要做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部门、本地区具体情况的统一,就要善于根据中央的原则,正确地总结三十二年来本部门、本地区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并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看准了问题,就大胆去干。我们的原则是一般和特殊相结合,而特殊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们的事业是一个整体,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奋斗目标。而我们的国家又是幅员辽阔,情况千差万别。离开中央的路线、方针去搞什么“创造性”,这样指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要脱离全局,迷失方向;而不分析特殊,使认识停留在一般,就不能洞察事情的本质,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在工作指导上就会死水一潭,毫无生气,没有突破,没有创新。
跳出框框想问题,必须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概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朝气不足,天地过于狭小,脑子必然迟钝、僵化,不肯想问题,不敢想问题。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矛盾面前,“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这就首先从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同时,破旧立新往往会触及到个人得失,这就首先需要我们的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坚定的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观点,在必要的时候勇于舍弃、牺牲个人的利益。只要我们运用这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风格去从事工作,去想问题,就能把我们的事业放在科学的轨道上,就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保证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