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山西庙会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4
第8版()
专栏:

山西庙会记
阎吾 彭子强
今年春夏之际,我们驱车在山西访问。从晋南到晋北,到处赶庙会成风。其中有着传统的骡马大会,更多的是物资交流会。会上,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五色俱全。还有踩高跷、放踢脚、跑旱船的也都风行起来,赶庙会的人少则成万,多则十几万。常常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山西的城乡村镇已有很多年没有庙会出现了。现在猛一兴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给农村带来一股生气。
庙会,旧时是在寺庙附近的定期集市。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太平盛世庙会就兴,凡是兵慌马乱或饥灾年月,庙会就冷落。所以庙会的兴衰往往和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联系在一起。如今,庙会在被冷落遗忘了多年后又重新繁荣兴起,正是农村经济情况好转,和人民渴求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
在宁武关采访期间,农村的巨大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宁武关城不远,有个孟家窑大队,过去社员把年终分红叫做“分黑”,因为一年忙到头,没有几户农民不欠队里债的。党的三中全会后,他们因地制宜,开了个小煤窑,劳动工值由九分钱提高到三元多。队里买了三部汽车。“外流户”全部回来了。村里过去有不少人穷得娶不进一个媳妇,去年一年就娶了二十一个。老队长和年轻的支书一谈起眼下的红火日子话就收不住,给我们讲起远景规划来。这些规划其中有一项就是文化生活,打算买几部彩色电视机,建立图书室,还准备再买几部汽车。他们说:“汽车除了发展生产用,拉农民赶庙会,过年过节拉剧团来演戏也方便着哪!”
说起演戏,我们所看到的山西各地的庙会,常常是白天进行物资交流,晚间演戏。这是剧团送戏下乡的好机会,远近各剧团争相光临献艺。在东寨庙会上,我们看到的是忻县地区梆子剧团的演出。农民听说有戏,许多人赶完庙会索性不回家了,垫块砖头席地而坐,还有许多是老远专程来看戏的。有的公社,生产大队还派卡车或大车把社员送来。大概是受了农民情绪的感染和鼓舞,演员们演得特别“卖劲”,也演得特别出色。山间的晚风很大,吹得老生角色的胡髯都向后飘荡起来,但演员全不在意,呛着风,仍然把戏腔唱好。搭戏台的时候,他们就想着农民群众,把迎风面留给自己。就在简陋的土台子上,一些老演员连续翻斤斗,一点也不含糊。老演员贾桂林,她已经六十四岁了,但一上台就精神抖擞,仿佛才二十七八岁。她饰演《金水桥》中的金平公主。这个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贵妇形象经过她的艺术创造变得栩栩如生。观众不时地为她的做派和唱腔叫好。
宁武县有个天池,有山有水,那里还有一座古庙,过去一直是庙会繁胜之地,今年还要举行,可惜我们没有赶上。听人说,到这里赶庙会来,妇女们打扮得花花绿绿,倒映在天池里,加上高台上弦歌裙舞,真是美不胜收。市场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使得庙会更加兴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