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定要保住四川盆地这个“天府之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5
第2版()
专栏:

一定要保住四川盆地这个“天府之国”
胡庆钧
从历史上看,四川的水灾越到近期越趋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成灾地区、特别是上游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二是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下降。增加上游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再次把成都平原誉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一直到现在,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始终是闻名的“天府”。所谓天府,《国策·秦策》说得更具体,即“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良多,地势形便”。这当然意味着这一地区在历史上自然灾害是比较少的。我们回顾四川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历史,据粗略统计,自唐至清近一千三百年间,长江水灾共223次,主要发生在中下游辽阔的平原区,愈到近期愈多。国民党统治时期几乎年年闹水灾,这与当时政治腐败,长江得不到治理密切相关。1934年四川闹水灾,有13个县遭灾,还有31个县遭旱灾,本来灾情并不很严重,但在国民党的反动暴政下,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据当时出版的《四川农村经济》报道,灾后大批饥民以吃白泥土充饥,“泸县白节镇饥民挖掘白泥土达三十余处之多,深至数丈,宽约丈余,挖掘日久,土质疏松,以致岩土崩溃,压死多人。”不少灾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历史上四川也发生过特大的水灾和旱灾。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调查:宋代以来,长江发生过四次特大洪水,每次洪水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主要都是起源于川江中某些支流的暴涨。如公元1153年的洪水,主要来自沱江和涪江;1788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岷江、沱江和涪江;186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下游;187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流域。由此可见,要消除长江的特大洪水,除了加强中下游的堤防和湖区的治理以外,关键还在消除长江上游洪水的成因。至于旱灾,就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也是愈到近期愈趋严重,并且多发生在中下游地区。公元1646年到1649年,四川曾连续四年大旱,出现“全蜀大饥,人相食”的严重灾难,但这种情况在四川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四川盆地历史上四次特大水灾的情况,就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以后,四川已开始出现严重的征象,自1860至1870年仅仅十年时间,就发生了两次特大洪水。186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下游,当时位于金沙江下游北侧的屏山县,“大小船只悉由街心往来运载”。1870年的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流域,是长时间特大暴雨所形成。据清代史籍记载,当时合川“大水入城,深四丈余”;酆都“全城淹没无存”;其余重庆、奉节、巫山的水情也很严重。
水灾的直接成因固然在于连续的特大暴雨,但水灾的日趋频繁与严重,主要在于两个原因,一个在于成灾地区特别是上游植被的受到严重破坏,一个在于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的下降。
关于长江上游植被的受到破坏,根据我们的考查,自19世纪初年以来就开始逐步发展。自明永乐四年
(公元1406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这段时间,都有王朝政府派人到四川雷波等地采办大木的记载,作为修建宫殿梁柱的主要用材,采木所及的范围包括播州(遵义)、建昌(西昌)、镇雄、乌蒙(昭通)、永善等地。根据嘉庆《四川通志、食货、木政》的记载,采木的工作一直继续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马湖府(治所在屏山)属地还有周围一、二百里到五、六百里的大林区,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世纪初年的嘉庆年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基本上属于长江的源流地区,说明当时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很少受到破坏,因而也没有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
1950年底,我曾经访问过西昌北山红毛玛姑区的桃源乡,据当地老乡说:父老们曾经说过,嘉庆初年流经这里的热水河,只是一条一步可以跨过的小溪。当我在调查的时候,热水河由于嘉庆以来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不知冲去了多少良田沃土,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宽约百余米的滥河沟了。应该指出的是,热水河只是其中的一条河沟,在整个西昌凉山地区,特别是海拔较低的安宁河谷坝子地区,类似的从高山上冲刷下来的滥河沟到处可见。
解放以来,尽管我们也搞了一些造林护林工作,修通了铁路和许多条公路,使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对于防止毁林开荒,围河造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0年10月,我住在四川昭觉县的招待所里,遇见了一名州采伐队的伐木工人,据他告诉我,当时在凉山林区进行采伐的有三个队,一个省级的,一个州级的,一个县级的,每个采伐队有成百上千的工人,他深深感到这对凉山林区的破坏是严重的。至于民间的毁林开荒,在凉山同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彝族人民多年来有刀耕火种的习惯。这种毁林开荒完全是杀鸡取卵,由此造成水土流失的损失是严重的。
关于航道的淤塞和宣泄能力的下降,就川江地区来说,在19世纪初年以前,由于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加之川江流经多山地带,落差较大,水急流速,泥沙多被冲走,因此明清两代对川江及其支流多次治理,主要目的不在去淤,而在于凿石平险,沟通航运。自然,这种凿石平险的工作,对于川江及其支流的宣泄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测定,嘉陵江、沱江、涪江每年因水土流失,冲走的泥沙达2.5亿多吨,相当于160万亩耕地上的5寸表层沃土,这就必然会对川江及其支流造成淤积。当然,长江毕竟不同于黄河,不存在摆脱原来高耸地上河床的问题。
今年7月中旬,四川省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江河猛涨,岷江、沱江、嘉陵江都出现了大洪水。这次洪峰,在宜昌以上相当于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无疑是宋代以来长江发生过的少有的特大洪水。只是由于长江中游没有暴雨,洞庭湖的底水很低,加上沿长江修建了坚固的防洪工程,人们奋力抗洪,洪峰才安全通过荆江大堤全线,对武汉下游没造成多少危害。
四川继7月中旬的大洪水之后,8月中旬部分地区再次暴雨成灾,目前正部署紧急救灾措施。为了防止或者尽量减轻四川盆地今后再出现暴雨造成灾害,继续保持这个天府之国的地位,并从而尽量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压力,我们必须停止对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的破坏,坚决制止乱砍乱伐,并加紧大面积植树造林,尽力保护和增加长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减轻水土流失。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