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江山县县委书记董朝才任职三年多来 关心修桥铺路 方便山区人民 他经常带领机关干部出入深山,亲自去尝无“路”可走的艰辛,帮助山区人民克服困难,深受群众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6
第2版()
专栏:

江山县县委书记董朝才任职三年多来
关心修桥铺路 方便山区人民
他经常带领机关干部出入深山,亲自去尝无“路”可走的艰辛,帮助山区人民克服困难,深受群众欢迎。
年富力强的董朝才,自1978年4月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江山县担任县委书记以来,足迹踏遍全县18个山区公社的山山水水。
有一年夏天,烈日当空。董朝才同志头顶草帽,脚蹬布鞋,带领县直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人,跋涉到浙闽两省交界地区的二十七都一带深山。这里,方圆300多里,散居着周村等4个公社的3,000多户。
在周村公社所在地——周村歇脚的当晚,董朝才一行人不辞辛劳,分别到群众家去访问。待大家碰在一起汇集群众意见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这一夜,当地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求政府在周村到白水洋山村之间,开辟一条正式通道。
“路,是山区人民生活的命脉。”董朝才根据群众的心愿,斩钉截铁地说:“明天,我们亲自去尝一尝无‘路’可走的艰辛。”翌日清早,董朝才领着一行人,向白水洋山村进发。他们攀登深沟峭壁,涉过32道弯弯曲曲的急流,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地。这一趟实地跋涉,使大家对解决山区交通的迫切性的感受,更深切了。于是,董朝才和交通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当场勘察地形,决定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开辟一条盘山大道,以尽快结束这里交通闭塞的局面。
喜讯一传开,山村沸腾了。锤打钢钎的叮当声,爆炸岩石的隆隆声,响彻山谷。经过了90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削下8,000多方的石头。终于,劈出了一条长13里的板车路。
有了路,山区经济活跃起来了。团结大队第二生产队22户社员,一听到要开路了,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去年,全队102人,平均每人收入154.49元,比前年翻了两番。正如一户人家挂的一副新对联上写的那样:“无水不清户户甜,有山皆绿家家富”。眼前,经县委正式决定,一条长48.5公里的公路,已在建设中。通车后,与浙闽公路干线衔接。那时,二十七都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啦!
董朝才同志帮助山区人民铺了路,又架起了桥。有一次,他从定村公社到双溪口公社,经过一座当地群众称之“竹坝”的木板桥。他走在桥上,象是在过铁索桥,感到很不实在。过了桥,他站在高处,回头一望,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有一个社员拉着载有生产、生活资料的板车快上桥了,突然却把车子停在桥头,把车上的东西一件件卸下来,又把车架从车轮上拆下来。这个社员稍歇了歇,然后,先扛着一对橡皮胶轮过桥,再背起木制车架子过桥。待把板车重新装配起来之后,连忙过桥去把一件件东西扛着、背着、提着过来……
董朝才目睹了这一情景,内心感到极度不安,对同行的同志说:“如果不把这座架在深山交通要道上的桥梁加固,怎么能对得起山区人民群众呢?”回到县城后,他马上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竹坝”桥的加固问题,决定架一座永久性的桥梁。事后,他多次询问有关部门对这件事的落实情况,直到架桥工程正式开始了,才放下了心。
现在,一座宽4.5米、长50米的石拱桥,已替代了摇摇晃晃又经不起重压的木板桥。每天,通过这座桥的有小板车,还有拖拉机,大大加速了这一深山里的社社、村村的物资交流和城乡人民之间的往来。
本报记者 郭说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