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保护森林,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6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保护森林,刻不容缓
不少林业工作者来信,反映森林继续遭到破坏。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伊春林区。伊春素有“林都”之称,木材年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伊春市委副书记张明轩同志对我们说:“如不立即着手解决过伐问题,伊春将变成光山秃岭。”
三十年来,伊春林区生产商品材一亿五千万立方米,消耗树木蓄积二亿多立方米,比树木生长量多一倍以上。桃山林业局为了完成任务,被迫砍伐中壮林,有的被剃成了光头。
由于上级下达的任务过重,压力太大,迫使林区从经营思想、计划指标、生产组织、资金投放、物资安排,都围绕大木头转。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建国以来,营林机构关、转、分、合达四次之多。营林技术人员改行的改行,转业的转业,调走的调走,所剩无几。有个林业局14个林场,八个场没有一个营林技术员;有的名为营林技术员,还要管治虫、采种、采伐、林产品加工。森林苗圃的命运更惨,有时变成民兵阵地,有时变成校办农场,有时则变成粮田、菜地。国家规定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提取育林费15元。但不少企业乱花乱用。伊春营林局局长丁增林无可奈何地对记者说:“营林工作是机构乱变,牌子乱换,人员乱串,资金乱占,不懂行的说了算,老弱病残去作战。”目前,林业企业只要伐木成本低,效率高,营林搞得再糟,既不影响得奖金、拿红旗,也不涉及干部的考核和提拔。
与我们交谈的一些林业局的领导干部,对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过量采伐极感痛心,但都无能为力。有的林业局长叹着气说,由于下达的采伐指标过高,不得不过量砍伐。但如果采伐量缩减,连职工的工资都无保障。一个万人的林业局,光职工的工资就得砍25万立方米木材。因此,他们只得忍痛去砍。
大规模的过量采伐,加上管理乱浪费多,病虫鼠害损伤多,森林火灾烧得多,以及采得多更新少,造的多活的少,幼壮林多抚育少,使森林面积愈砍愈小,森林资源愈砍愈少,愈砍愈坏。伊春林区的森林面积由解放初期214万公顷,减少到198万公顷。其中不少山岭远看满目碧绿,近看却是荆棘林、灌木丛。全林区树木蓄积量从1950年的四亿一千余万立方米,下降到1978年的二亿五千万立方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1950年为198立方米,1976年普查时仅为118立方米。而且可采资源每况愈下,林木质量越来越差。伊春林区共有16个林业局,其中10个局的可采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于枯竭。“红松的故乡”已名存实亡,只有在自然保护区里,还可以看到当年“红松故乡”的概貌。如果过伐继续下去,整个伊春林区不需20年,可利用的资源将完全枯竭。二百年前,小兴安岭的林子边缘在辽东半岛;六十年前,林边还在黑龙江省绥化县;现在林边已退到铁力、桃山一带,而且那里的林子越来越稀,林带仍在北移,搞不好很快就到黑龙江边了。
小兴安岭的森林,本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伊春曾流传一句话:“伊春伊春,十天九阴,一天不阴,满天布云”;“南岔南岔,十天九下,一天不下,老云接驾。”这充分说明伊春林区气候湿润,雨量较多。但是,近几年来,降雨量逐年减少,汤旺河枯水期延长,含沙量增加。过去很少遭受风沙危害的三江平原,近几年春季常刮七八级大风,西部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黑土层减少一厘米。过去一些有名的产粮县,现在常因遭灾吃返销粮。
怎样解决过量采伐问题,缓和采育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呢?林业科学工作者一致认为,主攻方向应该是加强营林工作,保护好森林,加快更新造林速度,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当前还必须逐步调减原木产量。不仅要调减计划内的,更要严格控制计划外用材。伊春林区每年计划外用材消耗蓄积300万立方米。
计划内木材产量下降,必然会遇到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需要量增大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解决呢?一方面应节约用材,发展木材代用品行业;另一方面发展木材综合利用产品——人造板顶替原木。
多年来,林区木材浪费很大。伊春林区每年在采伐、加工、造材三个环节中共有“剩余物”135万立方米,还有抚育时产生的剩余物六十多万立方米,共二百多万立方米。但是,现在这些资源只利用了很少一部分。“三项剩余物”利用率仅为34%。其他部分白白地丢在地上,烂在山里。如把这部分丢弃的财富利用起来,既可部分解决国家用材不足的困难,又可缓和采育失调、过量采伐的矛盾;同时,也为国家增加积累,为林区青年扩大就业门路。从去年起,国家每年拨款一亿元发展木材综合利用,但多数资金投放在城市,林区所得甚微。这样,林区的木材资源照旧在腐烂,而城市工厂仍缺乏木材。
林业被破坏的后果短期难于发现,要纠正更难。一个周期就是几十年。现在不应该只是争论,而应该是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本报记者 金德龙 马中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