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花甲老人育林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8
第4版()
专栏:通讯

花甲老人育林队
在闽西北的万山丛中,有一片山峦分外好看:郁郁葱葱的人工林带,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各种不同的林木,层次分明地排列在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松在山梁杉落窝,桐、茶种在向阳坡”。远远看去,就象是一幅色彩柔和的绿色地毯。
有谁能想象,织出这幅鲜绿地毯的,竟是全部由年逾花甲的老人组成的育林队。这支育林队有19位老汉,都是泰宁县朱口公社外垇大队源色自然村的,平均年龄66岁。老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6,000多亩光秃秃的山岗,全部种上了松、杉、毛竹和油桐、茶叶。如今,松、杉已经郁闭成林,桐、茶也已有了收获。县林业局的同志不久前给育林队算了一笔账:林地套种作物和经济林不算,单是山上用材林的蓄积量,就已达1万立方米,价值60万元,平均每个老人创造价值达3万多元。
这19位老人,个个家里儿孙满堂,生活有依靠,吃穿不用愁。照理说,完全可以在家里享享儿孙福,舒适度晚年了。但在十多年前,他们看到那些光秃秃的“和尚山”,怎么也坐不住。他们说:“与其在家里抱孙子,不如上山造林,为子孙留点财富。”1969年育林队成立以后,他们先后报名参加了。
开始,条件很艰苦。山上没有房子,连棵遮荫的树也找不到。老人们带上饭盒,早出晚归,在山上吃午饭。为了尽快绿化荒山,老人们冬争日,春争时,炎夏酷暑不歇手,社员赶墟他们也不下山。70岁的队长肖远财,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受过伤,是个三等残废。村里人都劝他少干点,他总是说:“我是个老党员,大伙又推我当队长,我总不能落在大家后面。”清晨,队员们还未出工,他就提前上了山,忙着给大伙做出工前的准备工作。遇到难活重活,他总是抢着干,去年他出工320多天。72岁的江宜兴老汉,家里8口人,3个孙子都成人了,有的是国家干部,有的在家种田。全家人都劝他别上山找苦吃,可老汉说:“庄户人干了一辈子,闲下来这双手不知往哪里放。”去年夏天,江老汉给幼林锄草时,不小心捅着了马蜂窝,群蜂朝他脸上手上轮番螯来,他脚下一滑,滚进了6米多深的山沟里,顿时失去了知觉。家里人又心疼又埋怨地说:“叫你不要上山你偏要去,差点连老命都丢了。”可是,江老汉只在家养了20多天,伤好后,又扛着开山锄上山了。
十几位老汉在山上度过了十多个春秋,终于用汗水浇绿了源色村周围的6,000多亩荒山。过去,社员们修房子,得翻山越岭到外县去买木头。如今,老人育林队山上的间伐材,不光够全大队社员修房盖屋用,就连大队建水电站、办加工厂、盖小学、修礼堂用的木头,也全都出在老人们经营的山上。在一次给老人评先进的会上,一位曾说过育林队风凉话的生产队长说:“以往我总觉得造林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田里来得快。这些花甲老人的劳动成果,算是把我说服啦!”
新华社通讯员 徐诗成
新华社记者 肖辉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