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拉各斯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08
第7版()
专栏:

拉各斯印象
本报记者 丹林
中午从亚的斯亚贝巴起飞,横越非洲大陆,傍晚抵达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步出机场,巧值阵雨方歇,华灯初上;遥望市区,万家灯火,宛若在天繁星。驱车南行,不一会驶上高速公路,汇入竞奔的车流;半个多小时之后,离开干线,进入位于维多利亚岛的联邦宫旅馆前的广场,穿过拥挤的停车场,总算停了下来。车多,这是拉各斯给我的第一印象。
拉各斯背负大陆,面对几内亚湾,泻湖、岛屿、沙洲是这里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往昔联接大陆和岛屿或岛屿与岛屿间的堤道如今现代化了,成为一条条宽阔的高架桥。远看它那轩昂的气势,转折处柔和的线条,桥上疾驰的汽车,还有那伫立岸边的一幢幢的高楼大厦,使初次来访者不能不赞叹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城市。
拉各斯的汽车在黑非洲的城市中可能是最多的。看,旅馆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但以黄色的出租汽车为最多;上班时,机关门前停的车一辆挨着一辆。公共汽车不多。车多,给人们带来方便。在一个公共交通不发达,而市区又日益扩展的城市,没有自备车辆,外出、上班可能是很困难的。不过,车多也有它的麻烦。尽管拉各斯拓宽了主要的街道,修筑了似长虹、似游龙、跨越泻湖、连接诸岛的高架桥,但交通仍经常堵塞。朋友们说,在拉各斯,严格遵守时间是很难办到的。车多,车祸也多。我们虽没见到车毁人亡的现场,但街边、路旁的破车残骸似乎在提醒人们要分外小心才好。
车如流水,是一种富有的象征。确实,七十年代世界石油短缺、油价暴涨,给尼日利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目前,尼日利亚年产原油1亿多吨,略高于我国,是世界第七产油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三分之一,加上它拥有全非五分之一的人口,它在非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但是,以出口石油为基础的经济难免脆弱。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下跌,导致尼日利亚石油生产下降。据官方宣布,原油日产量已缩减40%。显然,这已影响到出口收入、预算平衡和发展计划的实施。繁荣中潜伏着危险。
尼日利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在黑非洲首屈一指,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也不富裕。按世界银行的标准看,它还算不上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这是统计学的概念,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尼日利亚财富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少数人高级汽车,花园洋房,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而多数人仍停留在比较低的生活水平上。拉各斯市维多利亚岛、伊科伊岛的林荫道、花园洋房式的高级住宅区和奥巴市场附近的拥挤、肮脏的平民区或其他棚户(铁皮、纸箱搭成的小屋)区的对比,正是这种分化的写照。拜金主义在这里颇为盛行,人人都在追求财富。发财的大多是巨商或投机商。朋友们说投机商十分活跃,特别在农村,他们盘剥农民十分严重,对他们,农民痛恨,政府不满,但问题无法解决。
谈到商业,自然联想起见到的非洲市场(拉各斯的和卡杜纳的),那里摊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从当地的蔬菜、水果、手工制品,到外国的钟表、电视机、收录两用机、冰箱等等,甚至美国的大米也堆积如山……这些外国商品是合法进口的,还是走私来的,我不知道。不过,收录机、电视机、冰箱这类电气商品露天堆放的方式却使我惊讶。毕竟,这里的市场是繁荣的,但是,物价却是高昂的。在拉各斯访问期间,我们下榻于一家中上等的旅馆,挺小的单人房间,一天就得花四十多个奈拉(尼日利亚货币单位,1奈拉约合2.5元人民币),在旅馆的餐厅用膳,简单的西餐(一道主菜)不算饮料,一天得花二十多个奈拉。据说,拉各斯的生活水平仅次于东京,在世界大城市中居第二位,看来一点不错。
离开了拉各斯,但那婆娑多姿、迎风摇曳的椰林,新建的现代化拉各斯机场、丁坎岛港口与别具一格的世界黑人文化艺术中心,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附图片)
拉各斯的世界黑人文化艺术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